11月26日上午,“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经验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开放了7所幼儿园线上观摩,为与会代表充分展现南京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进展。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专场在宣传片《活教育在鼓幼》中拉开帷幕,国家督学、江苏省活教育思想研究所所长、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崔利玲园长主持了会议。大家从中了解到鼓楼幼儿园历久弥新的办学历程,感受百年老园的历史变迁,领略到“活教育”的深厚内涵以及单元课程实践建构的理念,一代代鼓幼人坚持园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递了鼓幼人坚守陈鹤琴“一切为儿童”的科学实验的研究精神。
何凯黎副园长以“整个教学法”为落脚点,从“整个教学法”的提出、内涵、再实践和对再实践的思考四个方面进行分享。
陈静书记以《在科学实验研究精神召唤下成长》为题,从奠定科学的立场、坚持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等角度展现了一代代鼓幼人不但继承了“活教育”的思想,更传承了“科学实验”的研究精神。
朱水莲副园长领衔的青年教师组以“游戏”“工作”“生命”为关键词开启了现场教研,从儿童的视角和立场来分析“游戏”与“工作”的区别,提示教师在活动中让儿童更主动、更自由、更愉悦,将“工作”变为“游戏”。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研室幼教教研员毛曙阳研究员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徐琳副教授对活动进行了精彩点评。
毛曙阳研究员表示,陈鹤琴“活教育”中的许多观点在当下依然具有先进性。他认为,鼓幼团队在对陈鹤琴“活教育”持续的梳理、研究中展现出的孜孜不倦的学习、创新、实践精神,正是鼓幼代代相传的研究精神。
徐琳副教授指出,鼓幼以“整个教学法”为切入口,分享了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创新实践;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呈现了科学研究精神在鼓幼继承和发展脉络;以沉浸式教研现场,展现了“幼童为本”的生活化课程样态。
南京市实验幼儿园专场由黄菲副园长主持。
南京市实验幼儿园章丽园长的专题报告《“实验”——发展的力量》分享了课程研究的缘起与历程。课程研究伴随着66载的办园历程。从幼儿园初创期的科目课程研究,到改革开放后的综合课程研究,再到新时代的混龄教育实验项目,无不体现人对“实验”精神的坚守。人深知“实验”是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实验幼儿园科睿分园郑梅园长作了《综合课程理念与亲自然环境的遇见》的分享。科睿分园通过环境改造,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环境,当儿童与自然相遇后生发了许多动人的课程:保护二月兰、哈喽树先生……科睿幼儿园坚持儿童立场和教育意识,不断挖掘与优化自然课程资源,秉承着“实验”的理念,让环境与课程共生共长,让园舍不仅成为儿童发展的场所,更是儿童灵魂的乐园。
秉持“以综合的教育造就完整的儿童”的核心价值观,实园新园舍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为儿童创设一个“无边界、全学习”的育人环境,让幼儿园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浦静娴老师和周云裳老师分享了课程故事《编织关系,共生共长——我们和“小可爱”的故事》《让课程成为孩子独特又幸福的成长经历——不一样的小宝成长记》。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叶小红研究员和南京师范大学原晋霞副教授进行了点评。叶小红研究员指出实验幼儿园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是在创新中寻求蜕变的过程,实验幼儿园“行我所信 信我所行”的理念与理念在贯彻中折射出了对教师主体性的尊重和对完整儿童富有创造意义的理解。
原晋霞副教授指出从两个课程故事来看实验幼儿园教师能够慢下脚步,与幼儿共同开展少而精的包含丰富经验的活动。实验幼儿园的课程是鲜活的、开放的,体现在师幼互动的每一个细节、环境的每一个变化中。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专场由南京师范大学孔起英教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吴巍莹副教授主持。会议伊始,两位专家一同致欢迎辞,并介绍了本会场的主要内容。
短片《信息时代下的北幼》从五个问题引发的思考切入,从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学习等方面展示了数字时代一所幼儿园的智慧教育实践之路。
曾获2021年南京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一等奖的数学教研组长龚梦缘老师带来了一节大班科学活动“放大的世界”。
南京市玄武区学科带头人、青年优秀教师、园语言教研组长蒋娇娇老师分享了题为《信息技术在语言区的运用》的报告。她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介绍了信息技术在中班年龄段语言区的运用。
第九届国家督学、第一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正高级教师吴邵萍园长,从开放性课程目标与信息时代的契合点、幼儿使用信息设备的文献查阅和学习、家长对幼儿使用设备的问卷调查分析、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开放性的课程案例四个方面,分享了园所对信息时代开放性课程的新思考和做法。
南京师范大学孔起英教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吴巍莹副教授进行了点评。
孔起英教授对北幼“彰显主体性,培养智慧人”的理念表示认同。她指出,幼儿既需要人际互动,也可有人机互动,北幼建立在实践研究基础上,基于证据探索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有效融合的做法颇有启发。
吴巍莹副教授强调信息化的存在并不代表着对非信息技术的挤压,而是有效的融合,要看到两种方式共存的重要性。
最后,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专场在孔起英教授“未来已来,我们需要去共同迎接数字时代的来临,你做好准备了吗?”的设问中圆满结束。
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专场由汪丽园长主持,活动围绕田野课程发展历程、环境与资源、课程实施、课程审议等话题展开。
陈丹琴副园长所分享的《田野课程的持续发展》展现了20多年来,田野课程在太幼人坚定的信念和孜孜不倦的探索中,不断提高适宜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程与思考。
在田野课程的建设中,幼儿园始终关注资源建设,为幼儿创设丰富适宜的环境。
杨柳老师通过视频生动展现了课程资源和幼儿园环境之于幼儿生长的意义。
由陈艳老师带来的课程故事《超棒的新年礼物——新滑梯》,更为详细地解读了资源、活动和经验间的关系,也充分反映了教师对于幼儿活动的支持。
陆晓民副园长通过《课程审议:关于“跨班共同生活”》的视频,体现了课程审议在价值筛选、方案规划以及问题解决中所发挥的作用,课程审议切实推动了田野课程的质量。
互动环节,陆晓民副园长和孟凡老师从教师课程自主性、幼儿园管理赋权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南京师范大学郑荔教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王艳副教授进行了点评。她们表示,田野课程为全国幼儿园提供了课程建设的良好样例,是中国幼教界奋进发展的精彩缩影。
郑荔教授认为,太幼是自带阳光的田野,田野是生命之所在,成长之所在,希望之所在。今天的活动让我们对于高质量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更有信心,也有了参照。
王艳副教授认为,田野课程既扎根本土资源,又借鉴了国内外经典理论,反映了幼儿内在生长的力量,教师自我迭代的动力。
南京市鹤琴幼儿园专场由南京师范大学邱学青教授和南通大学许铁梅教授主持。
短片《鹤琴幼儿园室内外环境介绍》,让线上的观摩人员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环境中处处隐藏着的孩子们生活与学习的痕迹。班级主题环境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看出老师们是如何践行“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的。在鹤琴,每一个人都在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共同成长。
南京市鹤琴幼儿园张俊园长以《活教育课程实践探索》为主题,从活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形成、实施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作为一所新办园的园长,他最大的管理秘诀就是“给老师赋权并赋能”。只有当老师真正的拥有了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的自主权,才能看得到孩子,研发出有质量的、适合孩子的课程。
年级组长史力元老师介绍了如何从年级组的层面支持班本化课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老师“赋权”,同时要依据各班孩子的不同经验与特点深入挖掘课程的具体内容。
工作经验只有三年的魏灿灿老师通过《班本化课程实施中的成长》分享了自己入职以来的变化。
南京师范大学邱学青教授与南通大学许铁梅教授分别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邱学青教授认为南京市鹤琴幼儿园的经验诠释了什么叫“课程建设绝对不是建设文本”。许铁梅教授认为“儿童”“游戏”“课程”三个词要想真正联系起来,必须通过深切的儿童观察和深入的教师反思。
在南京市梅花山庄幼儿园观摩现场,章文艳副园长通过短片《让优秀文化滋养幼儿心灵》,从区域活动、艺术工作坊活动、小农庄活动等方面介绍了梅幼生动活泼的课程实践。
秦红园长以《整合资源 整体推进——和合课程建构的思考与实践》为题,从“课题研究助推课程发展”“资源开发丰富课程实践”“持续审议提升课程适宜性”三个方面详细解析了梅幼“和合课程”的理念与课程建设历程。
通过幼儿园课程活动短片,梅幼区域活动、户外游戏、扎染、皮影室等艺术工作坊活动,无一不令与会者领略到梅幼浓厚的艺术文化气息,沉浸式地感受着“和合课程”的丰富内涵。
任欣欣老师和唐茸老师富有激情地分享了引人入胜的《投壶游戏》和《走在中山东路上》两个课程故事,引导与会者近距离地走入了梅幼“和合课程”的日常实践过程,感受“和生、和美、合作、融合”的和合课程理念在实践中的落实。
南京市梅花山庄幼儿园专场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何锋博士和南京师范大学王丽副教授共同主持。
何锋博士充分肯定了梅花山庄幼儿园“和合课程”的建设。他认为,南京市梅花山庄幼儿园在关注儿童整体生活的同时,将幼儿园文化、理念融入幼儿园课程实践。
王丽副教授指出,南京市梅花山庄幼儿园真正实现了课程理念和实践的连通,幼儿园中儿童与教师的状态都展现出“和合课程”不断向上的生命力和一直在路上的良好发展状态。
南京市香山路幼儿园专场在杨帆园长的欢迎辞中开始,杨帆园长重点介绍了南京市香山路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划。
刘悦副园长作了题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全收获”课程的实践探索》的报告,她从发展历程、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内容与实施几个方面对“全收获”课程进行了充分讲解。
教学主任王颖老师和教科室主任李芬老师分享了两个不同版本的《甘蔗的探秘》课程实施案例。王颖主任重点分享呈现了儿童在“甘蔗的生长阶段、测量生长情况、探讨成熟标志、收甘蔗以及留苗”整个课程过程中的经验提升情况;李芬主任则重点讲述了每位老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在新一轮的甘蔗探秘课程中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课程建构过程。
大班年级组长张寅韬老师分享了题为《运动伴我成长》的课程案例,展示了教师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和充足的探索空间,帮助幼儿建立起与大自然和大社会的联系。
陈思老师带领线上观摩人员参观了园所环境。园所从儿童的兴趣、能力以及需要出发,建构了丰富的主题场馆,真实情境的生活与主题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
园所户外有宽敞的运动和游戏场地,创设了以土地、花草、绿树、沙子、流水等为主的自然活动场地,为幼儿提供了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和身体锻炼的条件。
南京市香山路幼儿园还开放了杨慧、童兰蝶、陈宇、欧南、徐宋、孙岑六位老师组织的户外活动。
南京晓庄学院华希颖博士在点评与小结时表示,南京市香山路幼儿园将扎实的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她认为,园所的“全收获”课程实践让儿童收获了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生长经验,在信息化时代的城市生活中十分难能可贵。
策划 |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图文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曾晓滢 王希 朱晋曦
李雨霏 邓晨玥 郭朔杉 王欲晓
编辑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曹龙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