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陈鹤琴的“活教育论”,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课程游戏化全面推进的时代,我们更要立足本园的课程资源、从孩子的生活出发,追随孩子的脚步去发现课程中有趣的故事。
学期初,幼儿园组织开展了“种植小农庄”播种仪式,班级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进行了翻土、播种、浇水等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很是感兴趣,和老师交流了起来。
“老师,小农庄里种的东西都一样么?”
“这些种子怎样才会发芽?长大啊?”
“我们可不可以把小农庄搬到班级里?
根据孩子们的想法,我们捕捉到了两条线索:
线索1:“我们可不可以把小农庄搬到班级里?”
线索2:“种子怎样才可以发芽成长?”
老师
宝贝们,你们想怎么设计班级的自然角?
可可
老师我想把家里的小汽车植物带来。
豆豆
老师,我想在班级自然角里养一些小动物。
乔乔
老师,我觉得我们班级自然角里可以和幼儿园的小农庄一样,种一些种子让它们发芽。
玥玥
老师,我想在班级自然角里放一些秋天的树叶,打扮一下。
根据孩子们的调查表反馈以及和孩子的第一次讨论交流我们决定班级的自然角包含:
1.观赏区:孩子们自发愿意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小汽车植物
2.种植区:利用水培、土培等和孩子们一起播种下各种各样的种子,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探究各类种子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
3.养殖区:孩子们将家中饲养的小金鱼、小乌龟、小泥鳅等等带来班级进行养殖观察。
老师
宝贝们,除了观赏区、种植区、养殖区我们还可以设计哪些板块?
小宇
老师,我记得我们以前中班的自然角里还有做实验的!
老师
小宇记忆力真好,是的,我们是有实验板块的,可以做哪些实验?
小雅
老师,我们可以做黑屋子的实验。
一一
老师,还可以做那个水沿着绳子爬的实验。
通过两次讨论交流,我们最终确定自然角板块包含:观赏区、养殖区、种植区、实验区,水培区,结合丰收节,我们还带领孩子们创设了硕果累累这一板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 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家园共育,结合丰收节,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秋天丰收的果实和秋天的树叶、树枝等等,一起制作亲子作品。
天天小朋友今天去小农庄散步的时候问了我一个问题:种子怎样才能发芽成长?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老师我知道,要多给小种子浇水。
老师,要拔草,我看过爷爷给种的东西拔草。
老师,我妈妈说过,要给种子晒太阳。
在这本书里,安妮·默勒文向我们介绍了植物的生长状态与生长过程,同时也介绍了种种”旅行”手段,例如老鹤草的”小勺子”、草莓的匍匐茎……种种奇妙的方法,让人大开眼界。本书的文字生动有趣,插图也精彩纷呈。
老师,我们可以用画笔将小种子的生长过程画出来么?
幼儿自发自主艺术活动:
绘画——种子的生长过程
粘土——心爱的小植物
1.谁的个儿高
你们看,有的小种子发芽了,有的还没有发芽呢!
我也发现了,晓宇,你看,它们都是红薯,个儿还不一样高呢!
孩子们,我们可以借助刻度尺来比一比谁的个儿高!
2.向光实验
老师,我在书里看过植物都往有阳光的一面生长。
我知道,植物生长都需要阳光的。
熙熙、甜甜,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不如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向光实验:我们用纸盒制作一个大小适中的小屋子,把一小盆葱放在里面生长,通过实验,幼儿发现生长的葱枝从小屋子的缝隙中往外生长,寻找阳光。
通过社会活动,培养自身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爱护花草树木。
家长收集各类种子的生长过程图,制作成“种子之旅”展板,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经验,在班级自然角内我们也相应的种植这些植物,引导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各类种子生长的奥秘。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是活教材,我们用眼睛去仔细看看,要伸出两手去缜密的研究。”幼儿园的自然角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也是幼儿了解、认识自然的窗口,更是幼儿探索、观察、实践的有利场所。我们将不断引导幼儿接触和观察自然角中的动植物,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在与植物角不断的互动中,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观察、记录等能力。
策划|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微信编辑|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蔡昊音
供稿| 江苏省建湖县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