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陈卓
这篇文章是写给我自己的,我思考了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见班就想报,报了却不想学”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不止困扰着我,也困扰着我身边几乎所有的家长。
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这个美德的指引下,不论有钱没钱,浪费都是可耻的。
孩子小,报各种兴趣班的时候,往往只是一时冲动,很难清楚的认识到“学习这项兴趣班背后的真正意义”。
我儿子的兴趣班很少,只有乐高是他真心所爱,我觉得是因为他动手能力很强而且乐高课不需要进行枯燥的练习,才能坚持学三年。而让我卑微到尘埃里的是他从去年开始学的吉他课,提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
首先我要声明,吉他真是他自己哭着喊着要学的……当时在超市门口被宣传老师塞了张单子,我是满心的不情愿,可是儿子闹着非要我留电话号码预约试听课。我再三确认以后,留了电话。过了几天,老师给我打电话约了试听课,我就带他去上课了。当时试听的就是吉他,上完以后他跟我说:“妈妈,我要学。”因为这家琴行当时搞活动,50元定金好像抵扣二百元学费。交定金之前我又再三和他确认了,他说确定要报名,于是我把定金交了。再后来正式交学费报课的时候,我又和他确认了要报名以后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大约贵一千元的“一对一”课程。因为我考虑到如果他出现各种原因没能去上课,不需要补课,只需要顺延就可以了,相对来说自由一些。
报名以后我和吉他老师说了我的要求:
一、不需要考级。
二、不参加比赛。
三、不保证练习。
说实在的,就这三条,应该秒杀了90%以上的家长吧?在很多人看来,我基本上是拿着这几千元往水里扔了。
我觉得我做的够好了——儿子就算学的不咋样,至少不应该讨厌吧?但是!他从学的那天开始,就讨厌练琴……本来老师建议每周练四次,每次15分钟,我就小心翼翼的跟他说过;但是我很忙,根本想不起来提醒他。而且我觉得:“这明明是他喜欢的,怎么就自己都不主动练习呢?”后来变成每次到了上课前他才会临时抱个佛脚练一下……抱就抱呗,反正我不在乎,更没办法。
而最近这两周,他居然连佛脚都不想抱了,课也不想去上。本来我以为他应该学的一塌糊涂吧?可是老师跟我说他的专注力比大部分孩子都好,即使每周就学一次,练一次,水平也并不比其他孩子差很多。
这个……是什么迷之操作啊??我实在不知道怎么促进他学吉他,因为我个人并不喜欢音乐,家里也没有这个基因。于是我很认真的问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如果真不喜欢,那剩下的课要么退钱,要么就当扔了。”他也很认真的思考了以后,回答我说:“不知道。”
要是搁以前,我肯定气死过去——这回答简直太敷衍了!可是现在,我明白他的感觉:“人们喜欢一样东西,得到了不一定珍惜;不珍惜不代表就想放弃。”这就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我们家长总觉得,如果是我们给做主选的兴趣班,不想上或者学不好是我们的责任。可是孩子自己选的兴趣班,明明那么喜欢的课,怎么还是学成了这个鬼样子?难道不应该学的很好吗?
我小时候喜欢物理,学物理也很轻松。哪怕上到高中,最惨的时候也没有不及格过——可那又如何?到了大学,我被物理专业伤的是“体无完肤”。以至于最后我一点儿考研的想法都没有,因为“我不配”。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理解我的意思——孩子的喜欢往往也是这样,当学习内容由浅入深;如果没点儿天赋,这种喜欢就会慢慢的被消磨掉。比如我教的物理课,新课的时候学生们都很喜欢;因为我说话很风趣,而且还有实验、视频可看,热闹的很,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可是等深入学习到习题课,再到考试……就完蛋了。
所以家长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曾经喜欢过的东西,是一直喜欢并且坚持下来了吗?我知道学习兴趣班花费不菲,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真的很难做到完全不在乎孩子学的如何,更别说中途放弃……但是必要的时候放弃其实是“弃卒保帅”。
我不是要家长对于孩子所有的兴趣班都持放弃态度,咱们还是要挣扎一下的(也就是尽量促进)。但是即使家长投入再多,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抵触情绪,家长用尽所有方法(不包括强迫)都无法改变现状。那不妨做个“敢于浪费”的家长。毕竟保住亲子关系,家长才能在孩子后来的成长过程中继续和他们“斗智斗勇”。(本文为原创内容,如转载请注明。转发朋友圈请随意。)
作者是一位在教育一线的老师,多年的班主任,也是一位小学生的家长。写文旨在打通家校沟通的壁垒,帮助家长搞明白老师的意思,弄清楚家庭教育的真相。让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知道需要刻苦努力,但是心灵上不用痛苦煎熬。成绩不是人生的刚需,快乐才是。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哟!打开公众号后在底部选择“往期文章”即可分类查看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