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送货员》是来自于中班主题《周围的人》的主题素材点的一节活动。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都有见到过各种各样的送货员,如快递员、送奶员、送水工、外卖员、邮递员等等,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加上中班下学期的幼儿,对于楼层及房间的认识、对品种数量的观察理解以及按数取物等已经具有了的一定的经验或能力,这都为本次教学活动做好了良好的经验铺垫。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在“小小送货员”的游戏情境中,在尝试分类的基础上能看懂送货单,并按照送货单上的信息(地址、送货品种和数量)正确送货,同时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送货员的工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体会他们工作的辛苦。在第一次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中,发现针对教学目标的关键提问指向性不够明确,孩子的回答不够集中。因此进行了针对性的研讨与修改。第二次教学组织中该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发现在环节设置上有些拖沓或割裂,师幼的言语互动不能紧紧围绕活动核心经验开展,因此进行了适当的环节调整。第三次教学活动时,我们仍然觉得第一环节的设置与整体游戏情境有割裂,所以进行了再次调整,在整个活动在师幼言语互动中除了引导幼儿有效理解活动核心概念或经验的同时,更增添或突出了活动的情境性,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感受当小小送货员的快乐。
第一次教学改进:关键提问的设计应为活动目标服务,且指向明确
第一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四个环节,根据目标每一个环节都具有要解决的核心概念或经验,且都有相关的关键问题来引导幼儿理解核心概念或经验。
第一个环节中,目的是以送奶员的视频引入,引导幼儿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送货员以及这些送货员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但是原有的提问设计——“1)你们看到了谁?她在干什么?2)除了送奶员,我们身边还有些什么人在为我们送东西?”只涉及幼儿对送货员的认识,而没有涉及到送货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所以我增加了提问——“你们喜欢他们吗?为什么”,以更好的引导幼儿体验并理解送货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第二个环节中,目的是引导幼儿帮助熊先生分类整理商品,但是因为设计的提问——“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帮助熊先生快速找到客人要的商品呢?”有些指向不明,我预设的孩子会回答“帮助熊先生整理一下”,但是实际上虽然个别孩子回答出“整理”,但是也有部分孩子对这个问题有些茫然,而且原来的提问语言不够生活化,不够精炼。所以提问改为“怎么办呢?谁能帮帮熊先生来整理这些商品?你想怎么整理呢?你觉得怎么样整理这些商品才更加整齐呢?”,一方面提问直接设定在“整理商品”的框架内,以更明确的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摆放。另一方面,“帮帮熊先生”的语言帮助幼儿增强角色代入感,更有助于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成功感。
活动第三个环节中,目的是引导幼儿看懂并理解送货单上的信息并能根据送货单正确送货。我在出示送货单前设计了两个提问——“我们根据什么来送货呢?订货单会告诉我们什么呢?”,意在引导幼儿开阔思路,自主思维,但是效果并非如我想象。其中第一个问题——“我们根据什么来送货呢”,本来我预设的是想引导幼儿回答出“订货单”,但事实表明,孩子们对这个问题表现出完全茫然的状态,虽然活动前面出现过熊先生接到很多货物订单的信息,但这个问题仍然太多随意和突兀,脱离幼儿生活经验,有些空洞和抽象,并且答案指向性(订货单)封闭和单一,所以意义不大。第二个问题:“订货单会告诉我们什么呢?”意在引导幼儿合理推理猜测送货时需要知道的关键信息,但是这一定程度问题超出了孩子的认知水平,不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孩子对这个问题不能做出有效的第一反应,在我花了3-4分钟时间不断的追问或提示下,只有个别幼儿回答出了“要知道买什么东西”“要知道客人住在哪里”等,大多数幼儿仍不能作出正确反应,再加上中间引导的过程比较拖沓,占用了后面孩子操作的时间,所以也将这一提问删去。因此通过直接呈现订货单,在幼儿观察送货单的同时进行提问,更有利于引导幼儿观察和思维有据可依,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同时,在该环节的小结上,我更进一步精炼了语言,紧扣送货单,以更好的帮助幼儿理解和提取送货单上的关键信息。
此外,在幼儿操作送货环节,原来的操作指导方面虽然对操作内容、操作规则、操作层次要求已经比较明确,但是有些抽象,在孩子具体操作时,还是出现了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现象,对具体的操作流程不明了。所以对于中班幼儿来说,除了对孩子有操作内容、操作规则、操作层次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就操作过程给幼儿具体明确的指导,操作时涉及到的相关教具都应提到并融合在操作指导中。所以在指导语方面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第二次教学改进:环节的设置影响师幼言语互动,进而影响活动目标的达成
经过第一次的研讨,在每个环节的关键提问的设计上进行了调整,且第二次教学实施证明调整后的关键问题的提问效果良好,处于中班幼儿的前期经验和认知水平范围内,都能为活动目标服务,而且也得到了孩子们较有效的回应。但是在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中,发现在环节设置上仍然有些拖沓或分裂,导致有些师幼言语互动不能紧紧围绕活动目标或活动中核心经验或概念来开展。
首先,在第一环节中,送奶员视频的呈现是没有必要的,在活动中它的作用仅仅是引出对送货员的讨论,但是却占用了2-3分钟的时间(1分钟左右的视频和1-2分钟左右讨论),一方面时间上和环节上显得比较拖沓和累赘,另一方面因为视频内容信息量很大,且场景变换较多,所以针对该视频的提问“你们看到了谁?她在干什么?”有效性不大,孩子的回答比较散,且关注点在非常细节的地方,而不能有效的提炼和总结。最重要的是,围绕视频开展的师幼互动与活动核心经验关系不大,不能直接有效的为活动目标服务。所以我们研讨决定去掉视频,开门见山,由幼儿生活经验着手讨论送货员,引导幼儿理解送货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其次,在第二个分类环节中,将PPT分类改为实物分类。主要是考虑到PPT呈现的分类内容与下一环节引导幼儿操作送货的内容不完全一样,随意引导分类的目的可以实现,但是与整个活动情境不衔接,PPT的出现以及围绕PPT开展的师幼互动有些突兀和多余,将PPT改为熊先生货物架的货物实物,将第二环节和下一个送货环节有机融合起来了。
经过前两次的调整,本次教学活动组织的流畅性和师幼言语互动效果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从课堂整体效果来看,师幼言语互动仍有些生硬,情境性活泼性不够。因此本次教学活动改进主要集中在活动情境性的贯穿以及在情境中支撑师幼言语互动的推进,让师幼言语互动在为学习目标服务的同时,呈现出趣味性和活泼性,在幼儿的情境游戏中体验当送货员的快乐。
首先将活动目标调整为:1.在情景游戏中尝试分类,并能够按照送货单信息正确送货。2.体验做小小送货员的快乐。调整后的活动目标更突出了送货的游戏情境以及孩子在送货过程中愉快的情绪体验。原来活动中的第二条目标“知道送货员工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他们工作的辛苦。”溶解在活动前的经验铺垫中。这样活动目标在认知、能力和情绪情感的指向性趋于一维,更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和达成。
其次,在活动准备中增加了送货单解读的PPT,以便于所有幼儿都能更清楚的观察和解读送货单。增加了送货员挂牌(每人一个),利用挂牌帮助幼儿更轻松的进入送货员的角色体验。
第三,在活动第一环节,删去了关于送货员的讨论,而是直接以熊先生的百货商店引入,这样整个活动环节衔接更自然,更具有逻辑。由第一到第二环节、第二到第三环节的过渡语更加自然和流程,可以更有效的实现上一个环节与下一个环节的对接。
第四,在活动整个过程中都增加了情境性的语言或指导,从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到对幼儿的行为指导,再到与幼儿一起交流验证环节均贯穿了游戏情境。比如在操作完毕开始交流验证时,用“小小送货员们,你们辛苦了,快请坐下休息一下吧。”的语言替代原来“已经送好货的小朋友坐回座位”的生硬要求,在引导幼儿交流验证时,用“看看我们送的货是不是所有的客人都满意了?”之类的语言替代原来“看看我们是不是都送对货了”的对错评判,这样情境性的语言更有趣,更有效,同时以这种语言互动的师幼关系也更加友好。
此外,对活动第二环节的小结做了适当调整,因为原来的小结语言“我们要把有共同特征的商品放在一起,尤其是在商店里,我们经常把同一种类的商品放在一起,这样看起来会更加整齐,而且取起来也更快更方便。”语言有些呆板或生硬,且过于概括和抽象,因此调整为“在商店里,我们经常把同一种类的商品放在一起,吃的、用的、玩的分类摆放,这样看起来会更加整齐,而且取起来也更快更方便。”,这样更加具体和亲切。
——选自2014年浦东新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师幼言语互动中教师行为改进的实践探索”项目通讯(第6期)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柠檬君科研坊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