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自我放纵的情感,让心灵宁静,让关爱之心萌芽,让利他之心滋长,哪怕是一点点。让我们与生俱来的灵魂向美好的方向变化,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目的。
——稻盛和夫
“XX是一个特殊的孩子,由于先天性的发育迟缓,她做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慢,连上下楼梯,每次都要扶着墙壁才能勉强完成。”……
“XX是班级里一个极特殊的孩子——星星的孩子。他平时在校不与人语言交流,表达喜欢的方式就是去抱一抱,动作极其夸张,甚至有时候让其他孩子感到不适。”……
“他是一个胆子小、行动慢、易出错、说不清楚话的男孩子,吃饭慢、作业慢、课堂活动也总慢人一拍。”……
这是我从三位老师所写文章里随手摘录的语句。下午,一位校长转给我他们学校三位老师写的三篇关于家访方面的文章。期望我能帮忙推荐。认真读完,感触颇深。说实话,三位老师的文笔很好,虽平铺直叙,但娓娓道来,故事性很强。所记录文字真实,感情真挚。我随后便转给一位编辑朋友,希望能将此文字刊登,以便与更多人分享。
在我看来,三位小朋友是不幸的,他们毕竟与正常孩子不一样,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分别遇见了三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这样使得他们的童年并不孤单与黑暗。三位老师通过家访的形式走进这三位孩子成长生活的家庭,从而对孩子及其家庭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真实的了解。
与其说这几位孩子需要他们的鼓励呵护与引导,不如说这三个家庭尤其孩子的父母更需要老师们的理解与关注。而这从三位老师的具体描述与观察中已经得到证实。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柔软脆弱的,有时别人哪怕一丁点的关心与肯定差不多就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全部勇气与希望。这我也从三位老师的字里行间得到充分的验证。
于是,我又想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到底什么是教育?从这三位老师的行动与文章里,我似乎又找到了答案。在我看来:
教育是一份责任。是的,他们是别人家的孩子,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可以关注,也可以不关注。而这三位老师从一年级孩子入学的那天开始,就在默默关注,期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正如文人梁启超所言:“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一个老师有了这份责任心,就有可能做好教育工作,成为一位负责任的优秀老师。
教育是将心比心。生命总是偶然的,也是无辜的。任何一个生命降临到某个家庭,看似必然,实则偶然。父母无法选择某一个生命,生命也无法选择某一个家庭。这三位孩子有着这样那样的成长缺陷,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包括他们的父母家人甚至老师,但是已经遇见,无法选择,只有面对与正视。何况谁又能保证自己的一生都那么一帆风顺。换言之,即便这方面你是幸运的,但也不敢确保其他方面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一顺百顺。作为老师,能有一颗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心灵比什么都重要,加之情不自禁的付诸行动,无疑是学生成长的福音与指路明灯。
教育是力所能及。是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很多你我都无法解决、无能为力,或力不从心。但总有一些事,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无计可施,而是完全能做到一些。或许做了没有多大甚或彻底改变,但是做了总比不做好。任何改变都是进步。行动最有说服力。何况说不定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有时奇迹只不过是努力的另一种称呼。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教育就是不放弃。放弃意味着失败。坚守有可能改变。三位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选择坚守,绝不放弃,他们自觉地从一年级孩子入学那天开始就一直关注这三个相对特殊的孩子。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情怀与担当。这就是我们身边普通而又伟大的老师。突然记起近期流行的几句歌词,也许很贴近这三位老师的做法:“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什么是教育?其实,教育就是很不起眼的日常与触手可及的举动,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付诸行动,情不自禁,发自内心,就已足够。在我看来,这三位老师就是千千万万普通老师中的一员,平凡而又伟大。他们所做的都是在塑造人格与灵魂甚至挽救家庭与生命的壮举。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呢?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的,只要充满爱心、坚持不懈、永不言弃,我还是愿意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祝福每一个为教育默默奉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