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纪伯伦
今天上午,南片三区联合举行了高中历史线上教研活动。参与开课的老师自然是准备充分,敢于挑战。其中,两位老师采取在线直播上课,另两位老师采用事先录制好的视频来播放。各自呈现不同的教学形式,但都在追求相同的教学效果。根据活动安排,我主要负责点评两节高三复习课,事先认真学习了两位老师的教学课件。
基于线上教研特点,在观摩完两节课后,我也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并将自己的听课学习体会,以视频录制形式推送到学科QQ群,供老师们交流研讨。其实,类似这样的线上学科教研也不是第一次,但真的全程参与之后,还是会生发些许感想。
今天距离2022年高考还有60天,这段时间复习课俨然成为高三年级考前教学常态。有种观点说,复习课犹如炒“剩饭”,再怎么卖力,还是“剩饭”,而且一般很难炒出什么新花样。虽不无道理,但并非无计可施,束手无策。其实,只要愿意改变,办法还是有的。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在内容取舍与形式多样上多动脑筋,多想法子。
临近高考,从实践上看,书本应该是越读越薄,而不是越学越乱。抓大放小,查漏补缺,当成为复习的主调。因此,教学中教师须帮助学生理清主干知识,强化重要概念,尤其说清楚、讲明白相关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内涵。
此时的复习无须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囫囵吞枣,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不允许也不值得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不分重难点,不管会不会、考不考,铺天盖地满堂灌,只会浪费时间,严重降低课堂效率。
换言之,精心选取恰当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是炒好“剩饭”的关键一步,也就是说“食材”先要选好。再者,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呈现。为确保效果,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同样很有讲究。那么,是不是课件的形式、花样、张数越多越好?未必。
一般而言,一节课PPT张数原则上不要超过25张。依据是每一张PPT,学生观看阅读时间大致需要1分钟,再加上教师提示或解读的时间,算下来每张PPT用时接近2分钟。而一节课只有45分钟,有的学校只有40分钟。如果课件张数超过25张,意味着用时更多,那样又怎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另外,PPT的背景与字体颜色必须错开,即背景颜色深,那么字体颜色必须浅。反之亦然。这样就能够形成鲜明对比,才会起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还有不赞成每张PPT边边角角都是文字或其他信息,也不建议将好几张PPT叠加在一张上,看似图文并茂,实则眼花缭乱。
以为这样节省时间,增加信息量,实则人为干扰学生的视觉关注点,分散其注意力,直接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如果确实觉得有必要保留相关信息,那就直接分成几张PPT呈现,同时注意控制好播放时间,也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再次想起他人总结的三句话:“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我觉得,这三句话特别适合于高三考前复习课,值得细细咀嚼。
组织一场线上教研活动看似简单,优劣差不多,其实不然。事先所有的准备都会在活动进行中逐一得以检视。从方案谋划,到具体安排,再到过程呈现,活动结束,每一个环节都在考量着每一个参与者,如何操作,怎样应对。似乎线上看不见,实际上都在他人的注视之中。
有人说,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人的成长是逼出来的,而人的惰性是惯出来的。如何选择,全在于自己。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多的果实与进步,只有勤奋再勤奋,努力更努力。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遗憾,使其充满着挑战,也更加值得珍惜。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如何有效破解这个看似自相矛盾的话题?其最直接路径就是一个“研”字,而“研”字又由两个汉字组成:“石”+“开”。由此,我想到一句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其实,所有的答案与期待都蕴含其中。只要我们愿意做一个有心人,主动思考,大胆实践,合理借助多媒体,那么看似枯燥无味的课堂,哪怕高三复习课也一定会常教常新,别有风味。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