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注和爱护,怕孩子做不了或做不好,很容易生出包办代替的心理。孩子喝水,家长把水壶或水杯递到眼前;孩子读幼儿园,家长给孩子收拾玩具;到了小学,家长又给孩子清理作业单、收拾书包……还有一些包办代替的做法则不易察觉,比如:家长“帮”孩子做选择、做计划,家长“帮”孩子思考问题,家长“帮”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等。这些包办代替将家长对孩子的爱变成了一种剥夺甚至是伤害。
家长如何走出包办代替的误区?
为孩子“计深远”
古人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原生家庭,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进入社会,家长为孩子“计深远”,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孩子将来何以能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因此,相比包办代替为孩子“谋事”,更重要的是促进孩子自身的能力生长,培养孩子自主意识、自理能力。
关注孩子自主性
儿童的自主意识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的,从学步期(1-2岁)开始,家长就要关注孩子自主性的发展,这个时期以养成独立饮食和如厕习惯为主。孩子入幼儿园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在就寝、穿脱衣服和鞋袜、盥洗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幼儿园阶段,孩子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兴趣的活动,家长要教孩子遇到问题先自己想办法。
将“包办代替”变为“积极支持”
强调不要包办代替,并不意味着家长袖手旁观、不管不问。常言道:教育是逐渐放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退位但不是缺位,家长对孩子的爱一直都在,但家长不能“代替”而是要“支持”孩子的发展,家长的爱不是剥夺、伤害孩子的自主性,而是保护、支持孩子的自主性。
家长的包办代替对孩子自主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是偶发式、节点式的,而是连续性、持续性的,甚至是终身性的。小的时候不培养,长大了也很难弥补。请时刻记得:爱与教育都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孩子终将有自己的人生。
* 部分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