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作者 |探长(共1909字,阅读约4分钟)
家人和孩子是用来爱的,不是发泄情绪的垃圾桶。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喜欢当着别人的面,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此来显示家长的威严。
但,当众打骂孩子,得到的往往却是相反的结果。
一位母亲带着7岁的儿子乘坐地铁,孩子坐在母亲对面的座椅上看手机,而快到站了,母亲不想让孩子一直拿着手机玩儿,于是使劲儿地拧了孩子的脸。
孩子的口罩都被拉扯掉了,看到妈妈突然的发怒,孩子赶紧将口罩戴好,而这位母亲紧接着又将孩子的帽子扔掉并夺走孩子的手机就要开打。
此时无助的孩子赶紧用手挡着,害怕的不知所措。
而接下来的一幕,更让周围的乘客们愤怒了,只见母亲拉着孩子不让他再坐着了,走到另一节车厢后,她将书包一扔,便强行让孩子跪下,孩子不得不听从妈妈的话,跪了下来。
此时,乘客们纷纷劝说道:这样让孩子当众跪着不妥;孩子做错事好好说……
这位母亲回怼道:这是我的孩子,我爱咋管咋管。
就这样,孩子低着头,很无奈地跪了一站地,等到站后,这位母亲双手揣兜,径直走出了车厢,而孩子赶紧捡起书包,拿好东西追着妈妈跑了出去。
大家看到这一幕后,纷纷摇头,也为孩子感到惋惜,一个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孩子将来能优秀吗?能健康无忧快乐的成长吗?
而孩子的自尊心从小就被父母践踏,将孩子的面子、羞耻心踩在脚下,这样的孩子,心智能健康吗?
★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呀!”
“这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面子!”
在父母的眼里,不管孩子多大,都始终是个孩子,但是,孩子终究会长大,他们要独自面对世界,会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社交圈,他们也会有面子、有自尊,而不再是那个什么都不懂、只会哈哈大笑、跟在父母身后歪歪扭扭走路的小孩子了。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的自我认知也在渐渐形成,在2-3岁左右,便开始有了自尊心。虽然自尊心这个词语比较的空泛,但是孩子会在和同龄伙伴的接触中,慢慢的有自己的理解。
当孩子被妈妈批评后,他们会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在看自己;
当孩子外出想要小便,他们会问妈妈厕所在哪里;
当孩子想要分出个胜负,希望得到夸奖;
这便是孩子自尊心形成的表现,他们会注意自己的形象、不想在外人面前被父母吵、不想自己出丑的一面让大家看到。这时,不管孩子多大,父母都要意识到,自己得尊重孩子了,而不是强行让孩子听话。
前天带孩子出去玩儿时,有一个大约5岁左右的小男孩儿玩滑梯太入迷,尿裤子了,而他的妈妈在一旁边笑边给周围的人说:“这孩子,多大了还尿裤,前天刚尿了一条,难不成还得给他穿尿不湿呀。”
这个男孩儿听到后,脸唰的一下就红了,哭着说:“你不许说我!你昨天跳绳还尿裤子了。”
他的妈妈听到孩子这么说自己,一下子变了脸色:“你这孩子,还反过来说我了,想造反啊!”
孩子在语言上表达不清楚自己所想,但从着急的样子上能看得出来,他内心受的伤,很痛。他不想让妈妈继续说自己的隐私,也不觉得这是一件好笑的事情。而为了挣回自己的面子,做到公平,孩子便将妈妈的糗事也说了出来。
尊重换尊重,父母如果维护了孩子的面子、自尊心,那么孩子也会以回报的方式来尊重父母,听取父母的意见。
但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自尊和感受,那么换来的却可能是更加叛逆的孩子,也可能是更加自卑、没有自信、不敢说出自己想法、做事蹑手蹑脚的孩子。
★给孩子“留面子”,也是家长的素质体现
当家长将孩子的隐私说出来或者是不顾孩子的感受随意吵骂时,这已经不是孩子一个人在出丑了,在外人看来,这是父母低情商以及教育失职的表现。
孩子做错了事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用错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接着犯第二个错误。
老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家庭内部的事情,内部处理消化就好,让外人知道了,换来的却可能是嘲笑或者轻视。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工作,也是自己家里的事情。孩子的行为出现了问题,如果父母能够做到关起门来处理家事,给孩子留面子,那么,孩子也会从心理感谢父母的。
父母做到尊重孩子,孩子便愿意敞开心扉,更加相信父母,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而在这样一个有爱、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心理也会更加健康、充满积极正能量,成长为一个优秀、阳光的人。
辣妈语录:
父母不要以玩笑的方式,拿孩子打趣;也不要以自己孩子为例子,做负面的案例,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在乎他们的尊严,那么谁还能值得他们信任呢?内心没有了踏实的港湾,没有了值得相信的人,那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很难有自信去面对未知的未来。
看到孩子做错的时候,先忍住自己的脾气,告诉孩子他这样做不对,然后在没有人的时候,再去耐心的和孩子沟通。
心与心的对话,推进了亲子间的关系,孩子也更加听得进去父母的建议,改正错误,成为更好的自己。
家长们,你有当众吵过孩子吗?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