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探长(共1954字,阅读约4分钟)
妈妈怀胎十月,孕育出自己的宝宝,当然也希望孩子跟自己最亲。
看着可爱的孩子粘着自己,妈妈的心里也会倍感幸福,而且觉得付出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孩子与父母之间似乎有着特殊的心理感应。
对父母给自己的爱也是非常敏锐的,但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不能够与孩子产生足够的亲昵和互动,那么孩子长大后,渐渐的也就不会与父母主动亲密,关系会变得疏远不亲。
▼孩子小时候“跟谁睡”,长大跟谁亲?
小月是一位新手宝妈,没有什么带娃的经验,小月的婆婆就一直在旁边不断挑剔,虽然一直被婆婆嫌弃,自己带娃也不是很有经验,但是她一直执意要自己亲自带娃,不需要别人来帮。
因为她觉得:只有自己亲自带孩子,自己亲自喂奶,自己陪她睡觉,孩子长大后才会与自己亲密。
但是带娃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一边上班一边带孩子的话,身体是很吃不消的。于是半年后,小月的婆婆就让小月给孩子断奶,由她来照顾,孩子也跟着她睡觉。小月觉得,自己半年来跟孩子培养的感情差不多了,让婆婆帮忙一两个月也没什么,自己回家多陪她玩玩具就行了。
但小月渐渐发现了不对劲,以前孩子哭闹,小月一抱就好了,但现在却是婆婆一哄,孩子就不哭了。这让小月很是心寒,于是她决定,不管再累,晚上回来也必须陪着孩子睡觉,给他讲故事,唱儿歌。白天本来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所以必须要抓住晚上的时间,陪伴孩子入睡。
然而几天后,孩子又熟悉了妈妈的味道,尽管白天见不到妈妈,但下午下班回家之后,孩子看到妈妈开门进来,就会扑向妈妈的怀抱,小月在这一刻觉得,自己再苦再累也值了。
★三岁以前是陪伴的黄金期。
这个时间段多多陪陪孩子,孩子就会和谁比较亲密,而如果错过了这个“超级陪伴期”,再弥补也是白费。
不过有不少的家长认为,物质比金钱更重要,小时候孩子不懂,谁给他吃饭陪他玩儿,他就跟谁亲。但长大之后,只要自己给足他零花钱,给他买玩具,孩子就跟自己亲了。
但这样的亲是在物质上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爱,而且这种物质上的陪伴,往往很容易被摧毁,当失去了物质和金钱,彼此间的亲情就突然断了。
其实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陪伴
如果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少的话,那么孩子和家长之间就不会太亲密,也不会有过多的沟通,心里话自然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在孩子三岁以前,没有自理能力,需要父母照顾和陪伴的阶段,父母要尽力做到最好。
●夜晚是孩子最容易感到害怕和无助的时候。
所以这个时候,谁陪着孩子给他们安全感,陪孩子入睡,那么孩子的内心就会和这个人感到最亲密,和这个人在一起时,他们不会害怕不会胆怯,而这个人最好是自己的父母。
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父母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亲人,是需要给他们指出方向的导师。
与孩子建立更多接触和相处的机会,这样在孩子进入幼儿阶段,他们才会与父母更加的亲密,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也有利于后期的教育与引导。
父母如果总是以忙为借口,错过了孩子的“黄金”成长的阶段,那么等到孩子长大了,父母还是在忙工作,甚至年龄大了,工作也不那么繁忙了,而此时与孩子的感情想去维系,可就很难了。
教育孩子最辛苦的就是前七年,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陪伴孩子就像种树一般,好好培育树苗,定期维护和修剪枝叶,那么树干自然就会越发的笔直。孩子在父母的身边,父母多加引导和沟通,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那么,以后的教育工作也会越来越轻松的。
而如果父母不能有效的陪伴孩子,会有什么影响呢?
?产生隔阂
很多父母忙于工作,自己每天在外打拼,就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
可是父母不知道的是,没有了他们的陪伴,孩子是多么的孤单寂寞,即便穿上新衣服,玩上新玩具,内心却是空虚的。
与父母的交流少了之后,就不能相互知晓对方的想法,如果不能及时沟通的话,很容易会产生误会,时间长了就可能产生很大的隔阂。
所以,及时的沟通不仅可以知道孩子的想法,还能拉近自己与孩子的距离。
?性格怪异
很多父母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家里与爷爷奶奶生活,当孩子看见别的孩子有父母陪伴时,就会觉得自己特别的委屈和孤单。
尤其是开家长会的时候,其他孩子都是父母来开,但是自己只有爷爷奶奶来开会时,孩子多多少少就会觉得有点委屈,甚至还会被同学嘲笑。
而且大多数的爷爷奶奶懂得也不多,根本管不了孩子的教育,而孩子的心理变化如果不能及时照顾到,就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变得叛逆。而且许多爷爷奶奶非常的溺爱孩子,孩子想干嘛就给他干,慢慢的孩子就养成了自大或者自私的性格,这对孩子健康性格的养成非常的不利。
辣妈语录:
虽然说工作非常的辛苦,赚钱非常的重要,但是一定要花时间好好的陪陪孩子,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
哪怕白天工作再忙,但是下班之后也一定要陪伴孩子一会儿,陪他入睡讲故事,和他聊一聊每天的事情,更多的了解孩子,才能让孩子的内心充实踏实。
家长们,你有每天抽时间陪伴孩子吗?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