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班主任老师吐槽,他们班里大多数孩子早上入园比较晚,导致班级的整体工作都得往后拖,给日常工作带来很多不便。老师想了很多办法鼓励孩子们早来园:找家长谈话、发放小礼品激励……但往往奏效不过几天,之后还是老样子。
某一次的植树节,班里的每个孩子都种下了一棵小蒜苗,于是老师们要求,每个宝贝要照顾好自己的小蒜苗,每天一早要来换水、记录,看谁的小蒜苗长得最快、最好。没想到从那儿开始,孩子们居然再没有迟到的了。
于是,这个小活动从学期初一直延续到学期末,从种植蒜苗,一直到种植地瓜、小绿草……本想解决迟到问题,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班级把种植活动搞大了,不仅仅是有了种植区,更有了小菜地,还影响到了整个幼儿园的环境特色。
为啥需要有个种植区角?难道就为了让孩子不迟到?当然不是。
大家应该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而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校园,则成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阵地。
很多园长有疑惑,教育是可以,但是怎么呈现呢?小小的种植角就是大家政策落地实施最简单、最直观的呈现,您说呢?
当代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幼儿园需布置一个科学环境,尽可能地领导儿童栽培植物(花卉、菜蔬),让幼儿从事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工作……”
作为幼儿园,我们花费最小的投入创造了适宜于孩子们的体验条件,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就像陈鹤琴提出的:“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何乐而不为?
于是,你会发现,这个事情做起来,所收到的效果已经远远超过了你的预期。
在教室的花盆中种植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小菜园。
于是,幼儿园的又一个特色便这样形成了。
在种植活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孩子们的成长,这些鲜活的案例正是家长们最希望看到的。
案例:小蒜苗长大了
“为什么我的蒜放不进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就要通过观察和探索去给蒜苗找到合适大小的生长容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观察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就得到了无形的提升。
“为什么有的长得快,有的慢?”显而易见,在科学领域里孩子们的自然科学知识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到了积累。
“花生从哪里来?”
“把花生种在土里就能长大吗?”
经过孩子们的观察他们发现,原来,很多的植物是需要育苗的。
老师们需要做的,不过是用手机、文字记录这个探讨的过程。
大家的记录各具特色
每位小朋友都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表征方式。孩子们的想象力,绘画表征能力都会在记录的时候得到锻炼。
当然,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种植里蕴藏的教育功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间的内容应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种植区的创设正是实现这样教育的一种途径,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种植区的创设,有利于发展幼儿认知水平。
孩子在幼儿阶段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年龄越小,给孩子感官刺激就应该越多。
而种植区展示在孩子面前的便是一个多彩的、真实的世界,里面的东西摸得到、看得见、闻得着,是孩子们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积累得到的认知概念,而非靠语言和视觉图片来间接认识。
种植区有助于幼儿获取有关自然的科学信息、直接经验,并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认知和概念。
2、种植区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幼儿技能水平。
种植区的创设提高了孩子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苦瓜的成长过程,由小变大,花败了之后,就有小果实的出现。 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利用多种感官习得了经验、发展了感知能力。
另外,种植区的创设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孩子能不断地发现大自然的奥秘,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了孩子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从而进行了再次新的或更细致的观察。
在观察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快乐,还逐渐培养了他们观察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3、种植区的创设,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美好情感。
当有其他班的孩子想来采种植区的花时,他们会着急地说“这朵小花能结出豆角,不能碰!”“花是给小朋友看的,不能摘!”
您瞧,自觉、认真的保护植物的行为就这样产生了。这就是责任的开端啊。
怎么样?一把小小种子的投入,收获却是如此之大,您有没有兴趣试一下呢?
你可能还想看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