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大街上,爸爸、妈妈和孩子,妈妈手提一堆儿零食。
“你真是讨厌,做事让人觉得不靠谱!”
“哪里不靠谱了,我做所有事情都有我的原因!”
“什么原因,全部都是强词夺理的理由!”
……
接下来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根本停不下来,好像谁都忘记了身边还有个孩子。哦,不,其实是记得的,只是那一刻喷薄的情绪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感受。随着争吵的不断升级,妈妈把手里的零食直接扔掉了,拉着孩子的小手飞一般的向前走去……
孩子一边走一边哭……
四岁的小孩能懂什么?妈妈看到哭泣的孩子心疼了,抱起来,一边走一边说:“对不起,宝贝,妈妈刚才太生气了。”
小孩子继续哭……
妈妈继续:“对不起,妈妈刚才有点失控,没处理好。”
孩子的回应还是继续的哭声。
很久后的一天,在幼儿园说起关于矛盾的话题。这个孩子开始跟老师说:“有一次,我爸爸妈妈吵架了,当时我们在一棵树下,妈妈的声音很大,爸爸的声音也很大,妈妈把东西直接扔掉了,我就哭,妈妈抱着我走的很快就回家了,我一直哭……”
放学后,虽然老师有些不好意思,但是还是提醒了孩子妈妈:“今天聊关于矛盾的话题,孩子说了你和爸爸吵架的事,是这样吗?事情过去很久了吧,可孩子的记忆依然清晰啊。”
晚上,妈妈痛定思痛,决定粉饰太平,跟孩子解释一下。
妈妈:“孩子,那不是吵架,是和爸爸说话有点大声。”
孩子:“不是,你们就是吵架了,而且你很生气,爸爸也很生气!”
孩子斩钉截铁的回答,让妈妈觉得震惊。


这些话让妈妈觉醒了,本以为编个合适的理由就可以搪塞一下掩饰住现实的残酷,可是忽略了孩子的判断,说与不说,儿童都在敏感的察觉情绪而且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妈妈下决心一定控制,少在孩子面前吵架,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片段二:
这一天晚上10点50,孩子睡着了,忍了许久的爸爸妈妈终于爆发了。
“你今天这样做,我接受不了,你突破了底线!”
“我就是觉得不舒服,所以就直接那样说了。”
“那你能不能考虑一下我的感受,你可以提醒我,怎么可以直接这样处理呢?”
“你!”
……
突然两个人都停下了,因为他们听到了孩子的哭声。
妈妈突然觉得有点无地自容。
“妈妈,你不能熊爸爸,爸爸,你也不能熊妈妈,呜呜……”
“儿子,你不是睡了吗?”
“我没睡着。”
“你一动不动,妈妈以为你睡着了。”
“你不是说幸亏我睡着了吗,我就没敢说话。”
原来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啦……
接下来的几句话彻底把父母惊呆了。
孩子一边哭一边说:“你们两个都思考一下,你们这样做对吗?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了一个个的给我说说。”
妈妈:“我想好了,我不该这么大声的说爸爸。”
爸爸:“我也想好了,我不该这么大声,不该和妈妈发生不愉快。”
儿子:“好,你们两个都知道不对了,你们握握手,以后不能这样了。”
爸爸赶紧和妈妈握手,妈妈先是握了手,实在忍不住又生气的推开,黑暗中的孩子居然感觉的到。
儿子:“妈妈,你没有原谅爸爸,你不能把手推开。”
爸爸赶紧和妈妈握手,妈妈不敢再推开。
儿子:“好了,你们以后必须好好相处,要好好相处很长很长时间。”
父母愕然,心里默念——好好相处,好好相处……
妈妈:“对不起,儿子,妈妈没处理好情绪,以后妈妈一定注意。”
儿子依然还有哽咽的声音:“没事,妈妈,我能原谅你,以后还能原谅你一百次。”
爸爸:“对不起,儿子,爸爸也知道错了,以后一定注意。”
儿子:“没关系,爸爸,我也能原谅你,也原谅你一百次。”
说完,孩子躺在父母的中间,黑暗中拥抱着亲了爸爸一口,也亲了妈妈一口。
妈妈和爸爸也不停地亲着孩子,表达歉意。
妈妈:“好了,快点休息吧,明天咱们还要上幼儿园呢。”
儿子:“好,我也睡了,你们也好好睡吧,明天我还要把这个事情跟老师好好说说。”
“不行啊,儿子!”两个人同时脱口而出。
妈妈:“这可是爸爸妈妈做的不太好的一件事,不能外传,要保护爸爸妈妈的小尊严,我们知道做的不好,以后要好好改正的。”
儿子:“好吧,那我答应,这是我们三个人的小秘密。”
妈妈终于明白了,即使趁孩子睡着的时候、不在跟前的时候,吵架的时候也要注意分寸!假如孩子没睡、假如孩子突然回家碰到、假如再一次没有抑制住自己的情绪……
天,只能拿出痛彻骨髓的反思来和老师们和爸爸妈妈们分享了……


吃惊吗?原来,孩子,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还小,只要说一声吵架与他无关就可以相安无事了;孩子,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还小,对一切事情很快就能忘记,如风过无痕;孩子,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很多事情没有感觉,其实整个事情的处理过程孩子的语言和行为都让人吃惊。
原来他什么都知道,原来很多时候他只是什么都不说。
岁月在天空划过,都以为没有痕迹……
孩子说或者不说,一切的行为她都看见了。
毕淑敏在《家问》中说:“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世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
以此为戒,送给所有教育工作者和所有家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