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你觉得你女儿很漂亮吗?
妈妈:她爸爸觉得她很漂亮。
大师:你呢?
妈妈:不,我不觉得她很漂亮。
这段对话出自下面的视频。大师是波士顿爱乐乐团指挥本杰明?桑德,他正在指导一位小女孩练习小提琴。
小女孩熟练地拉着小提琴,但是她笑不出来,她不快乐。妈妈的焦虑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她。正如大师所说的,课程的重点不在孩子这儿,而在妈妈那儿。
只是我们都深陷于生活里,日复一日的重复,纷乱纠缠的关系,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疲于应付,同时,也渐渐地迷失了自己。
今天,小编找来一剂良方——《心的处方笺》。这是河合隼雄先生的著作。对每一个看似常识性的问题,先生都能给出颠覆常人思考模式的解答,开出一张张“心的处方笺”,唤醒我们迷失已久的心灵。
文章摘录自河合隼雄的《心的处方笺》
提问、整理和编辑丨小编
答|河合隼雄 (以下回答简称 “河 ”)
处方笺1:
“不要破坏内心的自然环境”
问题
一
用心培养一个人,怎么成了毁灭他?
处方笺2:
“太过明理的父母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问题
二
不和孩子争吵的就是好父母吗?
河:人在成长的时候,身体里的荷尔蒙有时会急速上升,甚至有时会出现那种急涌而上无法抑制的冲动。这个时候,人会全力冲击他身边碰到的一切人和事,以在冲击和碰撞中确认自我的存在。
父母首当其冲,成为这个时候的孩子第一个想冲撞的壁垒。正因为有父母这块壁垒阻碍着,孩子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是受限的,他会生气,会窝火。不过,也恰恰是通过这样的体验,孩子才能够了解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现实。
而那些所谓的“明理的父母”,是根本不懂这个道理的,孩子的力量爆发时,他们不是站在孩子面前,成为阻挡的壁垒,而是说“孩子们会爆发,这一点我非常能理解”,这其实是他们想要回避,想要巧妙地避开与孩子之间的冲突。
面前的壁垒突然消失了,这让孩子搞不懂自己到底应该一下子冲到哪儿去,搞不懂应该在哪里停下来。变得不安的孩子,为了寻觅壁垒只好暴走,除此之外无计可施。孩子们可能会成为真正的暴走族,以某种方式来破坏社会规范。
严格来说,明理的父母并没什么不好,但那些装作明理的父母对孩子来说却是难以忍受的。明明做不到理解,那为什么还要装出理解的样子来呢?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态度,恐怕就是因为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自信,或是害怕被子女孤立吧。
处方笺3:
“放弃权力,才能磨出内在的权威”
问题
三
养育孩子经常会讲爱,鼓励,包容。于是家长常困惑:那么,我们不能再批评孩子了吗?
河: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并不是以爱为基础,首先考虑的并不是批评的内容、批评的方式、批评的环境以及批评实际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是宣泄出去了,“我心里好舒服”,或者“你们看,我批评孩子了,我是个管孩子的好父亲”。
有一回,我见到一个父亲这样对年幼的儿子:父亲拍了儿子的头,儿子也跑去拍他的头,结果就踩到了父亲的“地雷”:“不许拍爸爸的头。”“你刚才也拍了我。”小朋友反驳。于是父亲用严厉的语气批评:“我可以这样对你,但不允许你这样对我。因为我是你爸爸!爸爸随便怎么对孩子都可以,儿子对爸爸不能随便!”
看吧,对不讲理,唯一的“理”就是“我是你爸爸”。所以,对你我是天赐的掌权者,我有权利“随便怎么对你都可以”,而你就必须无条件地遵从这一切。
掌权者滥用权力,他的“臣民”就无法把自己的人生控制在自己手中,也就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处方笺4:
“谢谢,再见”
问题
四
父母的爱是完全的吗?若父母伤害你,一定要跟父母和解吗?
河:我不会矫情地要你感谢伤害。即使发生了一个伤害,让你有机会处理伤害,让你通过斗争增强免疫力,可对伤害本身,我觉得或许你可以原谅,但没什么可值得感谢的。
如果对所有这些伤害,我们都要求别人去接纳、去感谢,我想,这对当事人来说未免过于苛刻,而且也太不公平——为什么伤害可以被允许,对伤害生气却不被允许?
父母确实有值得我们感谢的部分——他们给了我们生命,不管那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如果父母伤害过我们,我们会因此而生气、愤怒也是正常、理所应当的。如今我们已经成人了,不想再受父母的约束,想要离开父母,这也是自然的。
于是,当内心足够强大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爱值得爱的,愤怒该愤怒的,对该感谢的部分表示感谢,对该远离的部分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