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这个物质的世界有很多的不如意,儿童要体验和经历了才能理解、接纳和把握。经历的过程是一个感觉、情绪、心理……的过程,接纳进来了,认知才起作用。
小雨只有10个月大,她每天乐此不疲地做着一件事,将桌上的东西拨拉到地上,或是坐在沙发上把身边的东西往下扔,或是把手中的东西扔起来、扔出去……有时候,被扔起来的小汽车落下时,正好砸在她的头上,砸痛了,哭了,一会儿她又开始了…….
一只会抛掷的手带领一个正在运动的大脑,运动和思维同时在诞生。婴儿刚出生时并未经验到,她和外面的世界是分离开的。这种和外面的世界一体化的感觉,是她尚未建立起的空间感。她必须用大量的时间体验物与物的分离,把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分离开来,知道物与物是有界线的……分离是针对外在的物质世界吗?内在的生命世界发生了什么?分离同时也发生在内在的世界,她从浑然一体的世界,走向了丰富的内在世界。
小汽车偶然地砸在了头上,这一事件的发生,触动了身体的感觉——疼痛,疼痛是身体不接受的,于是用哭来释放,情绪就被儿童感知到了……这正是内在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前奏。
一段小小的完整的历程让一个生命的成长保持着完整性,无数段完整的小段,让一个人最终成长为完整的人。
一个3岁半的小男孩和妈妈去超市买“好吃的”,买一盒好丽友派,超市送5个气球。孩子带着5个充好气的气球欢天喜地地回家,半路一个气球爆了……孩子便绝望地大哭。孩子难以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妈妈说:“我们回去再给你买一个?”
孩子边哭边说:“不,我就要刚才那一个!”这是认知上的不可逆性。
妈妈说:“买一个一模一样的。”
孩子更加痛苦并焦虑地哭叫:“不是一模一样的,就要那一个。”
妈妈说:“它破了,你很痛苦。但这是个意外。”
孩子痛苦得哭叫着:“不是,不是,回去……不,回去,回到前面的时间……不一样……”
他还无法在思维上用语言完全叙述清楚自己的心理活动。他不接纳气球会爆这样一个事实。他想让时间倒流,回到事件的原点,要原本的那个,这样就还原了那5个。让已经流淌过去的时间再回来,回到那个时间,要原本的那个,才是他的愿望。
5个气球在孩子的心里被认为是完整的,完整的就是完美的。少了一个,破坏了完美,就有了残缺,而要补回那个圆满,就必须回去。这就是这个年龄时期孩子生命的特征,他的心理表征也是这样的。执拗而且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妈妈明白后,对孩子说:“好吧!你想哭就哭吧,妈妈明白了。”孩子听完妈妈的话,放松、安静并伤心地哭着……他要把这个情绪一直演奏完……让自己的心理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物质的世界无法按照意识的愿望来安排。
强烈的哭使孩子完全处在情绪和心理中,哭得通畅了一些,心理活动会慢慢地、慢慢地接纳“气球爆了”这样一个现实,情绪便趋于平静,然后通畅地结束……就这样的经历,一次,又一次……然后不再哭,然后在心理上接纳,然后上升到认知上的清晰,然后在精神上发现物质世界存在的规律就是这样的。
看,儿童就是这样建构起了一个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只要成人耐心、准许,儿童就会自己逐渐完成这一过程。
本期望一个完美的道路或者过程,却由于疏忽或意外或过失,成了另一个不理想的、或让人失望的、或让人苦痛的样子。即使不能回去,也会说: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可以后悔;如果可以从头再来。心理伴着情绪,面对完美的破损。
我们不会再用认知来分析,我们知道这时候认知分析是不谐调音。了解了儿童的成人不再用认知这样说:“气球爆了,哭顶什么用,哭能把气球哭回来吗?”我们不再阻断孩子接纳的过程,不再使孩子处在一种无奈和绝望之中。孩子会自然地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将这样的物质世界接纳。这个过程需要孩子自己做,只要成人简单地接纳孩子的接纳。
实际上内在环境的每一部分常常不是分离开工作的,它们是交融在一起的,彼此支持。
这个物质的世界有很多的不如意,儿童要体验和经历了才能理解、接纳和把握。经历的过程是一个感觉、情绪、心理……的过程,接纳进来了,认知才起作用。
这些都存在着,真真切切地存在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世界并不完美,但它同样是另一种意义上可以完美的世界。
同样是这个孩子。一天早晨,穿好了衣服,他站在沙发上,妈妈说:“赶快穿鞋。”等妈妈忙完手头的事转身时,发现孩子依然站在沙发上,高度集中地凝神注视着前方。顺着孩子的视线望去,早晨的阳光正照射在妈妈柔粉色的睡衣上,光,便独特而奇异地聚在了那里……妈妈等待孩子从深深的内在出来,说:“你看见阳光照在妈妈的睡衣上,美妙极了!”孩子心领神会地靠在妈妈的身上愉悦地微笑……
这是个协奏曲,感觉、认知、精神、情绪,如此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完成了这一过程。
对于孩子来说,观察他的每一部分,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的秘密。他可以完全充分地去发展他所有的生命的特质,只是他要借助一个外在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不断触动、打开、发展、丰富自己的生命的世界……一个生生不息的、永远创造自己新生命状态的具有完整潜质的人!一个首先创造了自己,继而又可以创造外在世界的人!
本文选自《完整的成长》
仔细回想一件事情,
看看在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
你的身体有怎样的反应?
你感觉到了什么?
你的情绪是怎样的?
你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念头?
最后你做了怎样的决定?
……
如果你能清晰地看到这些,
你会更加理解孩子。
孙瑞雪 | 孩子是怎么知道的?
孙瑞雪 | 要不要在吃上满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