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出圈很火的,莫过于“一起挖呀挖呀挖”的美女老师。
现在重复看待这个事情,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值得“挖呀挖呀挖”(最近推送太多,都听魔怔了)的点:
1. 她出圈有传播度的几个必要因素:
颜值、朗朗上口重复洗脑的音乐,满足人的刻板印象幻想(温柔眼神、声音好听、笑容甜美、可爱、眼里有光、歌词有共鸣…)
?
挖呀挖呀挖,除了重复性的旋律外,已经成为一种隐喻,每个人都在挖(无聊的工作),引起很多人的瞎想共鸣。
她本身并不是在幼儿园里工作的幼师,内行的都知道,奥尔夫音乐的教培机构会派驻到幼儿园工作,所以才有这种宣传的条件。但如果是幼儿园里的老师,每天都在赶路一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可以摆弄调试这些设备和拍摄角度的空档时间。而且,从幼儿园的工作要求来看,并不可能让幼师在工作时间内,做这种事情。
2. 幼儿园无法照抄作业,如抄作业的话,很容易出问题。
出圈后,她就开始各种直播,且打赏过6位数。从时机的把握,直播间的设置和响应看得出,背后不止1个人在操作。有不少人也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营销。
对于策划的资本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营销,但对个人来说,可能是昙花一现的幻象。
短视频中,最持久稳定输出的内容是娱乐搞笑和颜值擦边,变现方式是直播带货。这种因职业身份而出圈的,后续很难在内容输出上,保持吸引力。
因大家对她的职业身份和出圈的因素已经定性了,如果说直播打赏是用颜值满足各位榜一大哥的幻想,那直播带货,多少会与这些刻板印象(温柔可爱、为人师表)产生严重的认知冲突。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成也萧何败萧何”,会被喷“为人师表怎么可以不务正业,唯利是图呢”。
一个不算是幼儿园老师的教培老师,最后可能让大家对整个幼师群体都产生这种负面的评价,只能说,幼师好冤~
3. 幼儿园和幼师,可以从这个营销事件中学到什么?
1. 自媒体时代,大众的注意力在变,宣传手段和内容选材也需要变。
大多数幼儿园还停留在用公众号、美篇之类工具,发发无聊的新闻稿阶段,哪个幼师没有痛苦的写新闻稿经历。
这些新闻稿,除了园长和教育局的那几个上了年纪的领导看,家长不得不刷数据之外,基本上没人看了。
幼儿园如果要获得社会大众的出圈机会,那么,学会短视频的方式宣传,是避不开的一个挑战。
2. 那可以宣传什么?
我们可以从已经破圈的高流量样板来分析:
幼教圈目前稳定输出的一个幼师是十八线小城市的一个私立园老师,老板支持,小地方也不怎么管,自己也不靠幼师这份工作,近期发了一个“晚上12点的幼儿园,灯火通明”(幼师都知道为什么灯火通明),然后流量爆棚。
而另一个比较出名的是一个私立园的园长,她很善于找幼儿园中有传播度的点,比如有趣的童言童语、关爱老师的活动(聚餐、直接发钱、搞团建时的细节)、关爱孩子的一些工作安排(比如六一时搞烧烤或者自助餐,餐品可爱又丰富,让人羡慕)、个人的一些工作细节(早起到园、各种检查和科普,介绍了各种设置的理由,体现教育细节)
我们简单拆解一下,她们为什么会火。
1. 有传播度的选点(搞笑的孩子、令人羡慕的工作、学习、福利环境、有教育设计的环境、职业的刻板印象等);
2. 有反差和记忆点(暑假、周末、日常加班到深夜=很多人以为老师很闲;各种安全演练时老师和孩子的表现=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工资非常低很苦恼,但工作起来不打折扣=靠爱发电)
3. 有多重元素(热点结合、搞笑、颜值、感悟鸡汤、反常识、误会都是短视频中经常出现的元素,多些元素,会让内容输出更多元,也形成“没有创作天花板”值得关注的印象)
总结就一句话:要有“网感”。
3. 如何才能做到?只能说,真的很难。
因为幼儿园和幼师的底线限制是很多的:
1. 孩子不能拍(未经授权使用孩子的肖像,是会有侵权风险的。且有安全风险)
2. 违反师德和教育行业底线规范的不能搞(在幼儿园里热裤跳舞是肯定不行的)
3. 以个人名义而非幼儿园名义,出了事情也不能拖累幼儿园,不然园长和当地教育局都得因此下岗。前面的两个成功案例,就可以看出来类似的担忧(私立的,个人账号)。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不能做。
年轻人普遍网感比较好,有个想法看有没人感兴趣去尝试一下:
假如你是个准备辞职的年轻幼师,可以以“准备辞职的第N天”,记录你即将离职的各种事情,剧情我都想好了,每天下班走出幼儿园,边走边录,第一句就是“今天又耽误了一天”,然后就说说今天工作上的那点破事。最后就发誓般来一句:“我明天就去找园长辞职!”
希望能刷到你的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