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孩子生活的环境无处不在地渗透着技术。从他们制作的简单物品到高端的科技产品,这些人类创造的工具和设备都属于技术世界。如何让孩子从小去探索、熟悉和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并创造出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成为各国开展技术教育的关键。
传统技术和科技产品,孰轻孰重?
埃斯波市幼儿园的数字技术活动
赫尔辛基市猫铃幼儿园(Kissankello P?iv?koti)的资深幼教老师梅尔雅·赫尔斯坦(Merja Hellsten)告诉我,芬兰幼儿园会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各样技术学习的机会:
“我并不认为技术教育就一定得是现在的科技产品,比如平板电脑、数字产品。我觉得对3岁以下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活动场地和技术探索机会来自我们幼儿园的沙池。孩子们在沙池里堆城堡、做造型、开发水道、建桥梁、用小木棍进行测量,甚至用石头和沙、水混合堆砌,就是在探索水木工程技术,虽然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在学习,但真实的学习其实已经发生了。”沙池,是芬兰每所幼儿园的标配。我在芬兰这些年确实没有找到一所没有沙池的幼儿园。
与其规避风险,不如学会技能
现在的平板和智能手机都可以下载各种教育应用和游戏,但这些设备也存在上网的风险,如不恰当的内容、网络欺凌等。有些国家的幼儿园可能会选择不让幼儿接触这些设备,以避免潜在的风险。
但芬兰采取了另一种策略,将幼儿遭受数字技术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的情况下,让孩子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使用这些设备,并给设备做了一些限定,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让幼儿学习如何安全地上网、如何分辨不恰当的内容、如何防范网络欺凌等技能。要做到这一点当然不容易。芬兰一些幼儿园的做法是按1:4的比例配备平板电脑,即每四个学生可以共同使用1台平板电脑。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孩子们共同学习、互动和相互监督。此外,为了确保孩子们在网络上的安全,这些平板电脑上的应用是预先下载的,而且设备要么不能上网,要么只能访问预先设置的、安全的网站。
芬兰幼儿园让孩子练习使用技术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这里以芬兰埃斯波市对幼儿开展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教育为例,该市出台了《幼儿数字化设备之路》手册,分阶段开展:
还有的幼儿园制作了技术教育月历、年历,以具体的设备为主题开展每月的技术教育活动。例如:
-
一月是“编织”月,孩子们可以学习编织、使用迷你版的织布机织布、学习简单的用毛线打结编织。
-
二月围绕“计算机”为主题,教孩子们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如何使用一些基本软件。
-
三月围绕“手机”为主题,教孩子们了解手机的工作原理、如何进行基本的操作,以及手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四月以“摄像机”为主题,介绍摄像机的工作原理,如何拍照和录制视频,以及如何欣赏和编辑这些作品。
-
五月以“编程”为主题,让孩子们玩Bee-Bot 机器人,在课堂上探索无屏幕编码,孩子们可以在特定课程或开放区域中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
-
光之石激发感官——在幼儿园放置一块块发光的宝石灯,每当小朋友触摸它们,五彩的光芒就会唤醒他们的视觉和触觉,像魔法一样点亮了孩子们的世界。 -
与3岁以下的孩子共同创造和探索声音——这是一场声音的探险旅行,孩子们可以用各种物品制造声响,从轻柔的风声到欢快的鼓点,每一个声音都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声音制作、视频录制和音乐乐器应用程序“音符草地“(Nuottiniitty)在3岁以下学习者中非常受欢迎。 -
Blue-Bot机器人与概念练习和编程练习——这里有一只小蓝色机器人,它不仅是孩子们的玩伴,还是他们学习编程和理解抽象概念的小老师。 -
Blue-Bot机器人与多种表达形式——这个活动让孩子们通过机器人学会表达,不管是跳跃、旋转还是画画,每一种动作和图案都是孩子们心中想法的展现。 -
光影桌和感官练习——想象一下,一张会发光的桌子,孩子们围坐其周,用手指在上面画画,他们的触摸变成了光的线条,让感官体验变得更加神奇。光影桌也为艺术教育带来了新视角,比如已经被用于沙画、大理石绘画和探索活动。 -
通过显微镜探索和互动——这是一次微观世界的冒险,孩子们可以通过显微镜看见平时看不见的细菌和昆虫,就像小小探险家一样,发现他们周围环境的秘密。
给儿童提供机会实现自己想法
芬兰幼儿技术教育的第三个层面是创造技术。它鼓励孩子们利用技术来创造、设计和发明新的工具或解决方案。“迷你数码”项目规划师妮娜·奥文宁(Nina Auvinen)讲述:“要发展和创造新的操作方式需要勇气,需要让孩子具备跳出固定思维框架和向未来看齐的能力。放弃对技术的旧思维模式是好事,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这一点,在‘迷你数码’项目中,我们做到了。”妮娜·奥文宁高兴地说。
芬兰之所以敢于让孩子尝试和发明,这来自于整个幼教体制相信“幼儿是天生发明家,他们天然有创造力、探索欲和好奇心”。学龄前的孩子或许不知道那么多科学知识,但他们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喜欢通过触碰、品尝、在动手做中了解周围的世界,也喜欢构思、发明创造、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画出一些东西或是做出一些“奇怪”的产品,而这些特性正符号技术的本质——动手、实验、探究、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见,孩子不一定天生爱学科学,但一定天生爱玩技术。正如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她的著作《孩子如何思考》讲述了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区别——在孩子与成人之间,有一种进化意义上的劳动分工。孩子就像是人类的研发部门,一群空想的人通过头脑风暴产生各种奇想;而成人则像是生产与销售部门。孩子来发现和创意,我们来实施。孩子想出上百万个新创意,大部分没什么用,而我们则负责找出其中三四个好的点子来付诸行动。
如何呵护和激发孩子的创新热情和研发能力呢?首先要给予他们实践的机会,并提供合适的材料和设备以实现他们的创意。比如梅尔雅老师的经验:“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材料,如纸板、胶水、小马达等,挑战他们制作一个简单的风扇。孩子们不仅需要了解如何连接和使马达工作,还要思考如何设计风扇的叶片以使其高效旋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基础的电子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还衍生出了另一个实验。给孩子提供纸板、胶水/胶带、装在圆球里的小马达、水池,让孩子们来设计一个简易机器人,如何给这个机器人打扮,它在水池里的速度更快。同时,我们把装在圆球里的小马达跟IPAD连接了,让孩子们可以通过IPAD操作小马达的方向,这样孩子们之间可以比赛,看谁的小机器人跑得快。有些孩子觉得自己的机器人在水里跑得太慢了,于是他自己会想方案怎么让机器人跑得更快。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乐趣,并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
当然,技术创新不仅仅是电子制品。手工艺,如缝纫、编织和雕塑,也为幼儿提供了展现创造力的平台。当他们将一块布料变成布娃娃、一根线变成彩虹,他们学会了用双手去表达内心的美丽和独特,诠释自己的创意和情感;学会了如何将简单的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作品。
再比芬兰所有幼儿园的标配——沙池这一玩耍的场地,也是一个能够培养幼儿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神奇地方。在沙池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工程建造技术中的水、土、木和石头来创造自己的小世界。水是他们的画笔,用它们可以调整沙子的湿度,模拟出各种形状和纹理。土则成为了他们的原料,用它们可以建造山丘、河流和道路。木头和石头则是他们的建筑材料,孩子们用它们盖起房屋、桥梁和城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在搭建沙堡,更是在建立起对空间的认知和对团队合作的体验。在沙池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运用想象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将各种构思变成现实。他们可以一起建造一座美丽的城市,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协同合作。一个孩子专注于建造高楼大厦,另一个孩子负责打造美丽的花园。他们相互协调,共同创造出一个完整而有趣的沙池世界。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想法,尊重别人的意见,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看出,为了培养孩子的技术素养,无论是认识技术、使用技术还是创新技术,芬兰幼教始终围绕的是这样五点原则:
1)实践与尝试:鼓励孩子勇于探索,不怕试错,大胆做实验。
2)观察与学习:与孩子们一同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技术解决方案,如数字工具、货车的升降机制、简单如剪刀或打孔机的使用。在此过程中,安全永远是首要关心的事项。
3)提问与交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并与他们一起寻找答案。当他们找到答案或解决方案时,鼓励他们用画图、拍照或录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方便日后回顾和改进。
4)动手与创造: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材料和工具,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实现。让他们知道,无论是玩具、教学工具还是日常用品,都是技术的具体体现,且均来源于我们周围的环境。在此过程中,孩子对材料的使用和掌握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5)合作与分享:鼓励孩子们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在成功后共同庆祝。
总之,技术不仅仅是复杂的设备和程序,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一点,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力。当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正如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技术垄断》一书中提到的:“每一种新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因此,家长、教师和研究者不仅要将幼儿遭受数字技术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且要利用技术、让孩子成为技术的使用者,以增强孩子的学习体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优良的成长环境。
钱文丹:芬兰幼儿园如何在日常玩耍中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
钱文丹:转身即森林,芬兰无处不在的幼儿自然教育
钱文丹:芬兰如何在玩耍中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专访芬兰幼儿科学教育专家燕妮 ? 瓦尔蒂艾宁(Jenni Vartiainen)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芬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