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我家客厅有一幅书法,内容为杜甫《秋野》诗句,“水深鱼极乐 林茂鸟知归”。这是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张继先生写给我的作品。
我懂这句话,这句话也懂我。
所以,必须感谢张继先生,以这句话送我伴我,让我这些年来,畅游在幼教深水区,自享其乐,跻身于幼教森林中,共建绿植。
的确,教育的深水区在幼教。
多年前我说这句话后,便百度,但百度无果,为什么?因为我是“原创”。
我把原创加个引号,其实,说幼儿教育水很深的观点并非创造,而是事实,只不过用什么样的词语定义更准确而已。
彼时,我学会了游泳,对游泳池的浅水区和深水区颇有观点,说,不太会游泳时只能在浅水区玩玩,学会游泳后浅水区没劲,必须到深水区才能找到感觉和乐趣。
而我,是从高中教育入门,二十多年后才走进幼教,这个过程被我用游泳解读了。因为,高中教育是拿着人家编写的教材,顺着高考的考纲教学,教师教好了也就是一名按图纸加工工件的“大工匠”,没有思想没有创造。但幼儿园教育不然,少有教材,多是题材,需要用教育功夫和经验积淀,对随时捡到的生活题材进行现场加工。
我对比了高中教师的教学和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后,忽然顿悟:幼教水很深。
其实,若以当下形势去看,幼教不仅水深,而且幼教水还很浑。
至少,小学化问题和商业化问题的存在,使当下幼教的面孔有点模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让家长们看的眼花缭乱。尤其是一些长袖善舞的以做市场为强项的资本、企业介入,幼教更加难以安静了,水也越发浑浊了。
还有普惠园的推进,在某些局部地区一刀切行为下,不管不顾的愣是把收费和品质的天平弄倾斜了,这样的“被普园”,用节衣缩食大班额换低收费效果,也让办园者的心态有点乱,会自言自语说:这是方向吗?这样做真的惠及百姓了吗?老百姓在孩子教育上真的需要省钱吗?
所以,许多幼教行业投资者都说,想法有点浑,前景看不清。
不过,我相信事物发展虽暂时无章却终归有道,这个道就是中庸之道。可不是吗,这两三年民办学前教育界的走姿确实不好看,忽左忽右拐来拐去,但每当一些地方走偏时,你会发现,国家都会赶紧的出文件,纠偏。
按理过年不该说“浑”话,所以,还是多说愿景吧。
我借题发挥,就说“林茂鸟知归”,这应该是中国民办学前教育后半场的场景,是生命呼唤生命的大片。其中,绿色的森林植被,恰如经历风雨洗涤后的学前教育,干净了,清新了,生机盎然了。
多好啊,尽管我的这段描述有点小美好,也有点理想国,可毕竟我是在说“但愿”,如若森林能根植沃土,能沐浴阳光,则,这篇绿油油森林必将以生命的意义,号召更多的有志于幼教事业发展的人士投入其中,可谓“林茂鸟知归”,前提是“林子茂盛”。
不说大形势了,那是大话,念叨下自己是如何“林茂鸟知归”的。
我有两个理由走进幼教这片森林:
其一,我曾与许多教育界专家交往,尤其是民办教育行业内的校长们,多年来的学习交流,尽管不算精进,但也能不断增进。尤其是近十几年,与国内幼教界师长和朋友们的近距离接触、交流,感受到了一份独特的安静和简单,或许这就是幼教职业特点的潜移默化。
说到这个话题,必然想起北师大已故的卢乐山、梁志燊和刘爱华教授,多年来从他们身上感受的是如儿童一般的纯粹,读懂的是专家的专注,并因此而向往幼教那片森林。
还有程淮教授的情怀,赵春梅女士的大爱,朱家雄教授的博学,李树英教授的认真,特别是这几年结识了台北蒙氏教育专家邱韵凌和房美秋两位女士,从他们那里再度汲取了做幼教的生命滋养。
所以,我躲开了浮躁,走进了幼教;规避了喧嚣,找到了森林。
其二,是2005年在郑州创办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双语幼儿园时,走进了儿童,发现了一片净土,发现了一种别样的快乐,与没有包装的真实相遇,与童真童趣相伴。尤其是在其它事务性工作的纠缠和烦恼中,若想解脱,只有走到孩子们中间,会让所有的烦恼都成为被忘却的故事。
我徜徉在幼教之中,发现了一片生命之林,也发现了生命的意义。
好了,最后不是但愿,是祝愿,祝愿与我不离不弃的所有微友,新年大气象!
平视教育
我是从高中教师一路走来,
渐行渐思渐说,
说人生、说教育、说管理、说幼教。
说对了,请点赞,说错了,请批评,
说的不到位,就当抛砖引玉。
谁让我自诩是“砖家”了。
购书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