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有多重?每人心里有杆秤。所以,尽管几例虐童案,却如点穴,点到了“重点”,让全社会都有痛感。
痛定思痛,溯源治本。
我们需要的是理性,我们拒绝的是情绪。
在这两者间,我是从三个立场和角度看去的。
大多数民办园做的很优秀,所以,会有“一条鱼腥了一锅汤”的委屈。面对这点,我的说法是,委屈是情绪,不是理性。理性要求我们每一所民办园都要“以此为镜和以此为戒”,然后做好自己,这是最好的问题应对。
我劝民办园,别太抱怨媒体不报道正能量而热衷于负能量的传播,因为他们的职业生存环境决定了行为。或者,正是身边有了这样一批职业生存者,才能促使你必须小心翼翼的把幼儿园办好。
我还劝民办园,别对那些趁机而上的商人动肝火,人家的立场是看出商机做生意,把问题归结到了“互联网监控”技术上,然后卖东西。这没错,因为他们也属于职业生存的需要。
所以,我们不需要情绪这个家伙,需要的是宽容和理解的态度,需要理性处理问题的方式,更需要的善于把所有负面的情绪转化为正能量的勇气。
否则,若从今往后老师们不敢正面用教育来面对儿童的问题了,都在情绪下“既哄孩子也哄家长”,我看,这有点自虐,但说到底是在“虐待幼教”!
虐童事件后,有位熟识的家长跟我坦陈:她属于大龄得子,当了快三年的全职妈妈,今年刚坚持把儿子送到幼儿园后,就出现了虐童事件。说实在,我确实被吓坏了,原来就有诸多不放心、不信任,这回更糟糕了。
这算是很有代表性的家长情绪,也不是理性。有位很理性的家长在一个群里说:你信任饭店吗?他们用没用地沟油你清楚吗?你信任媒体卖药的广告吗?他们吆喝的是真的吗?你信任微信吗?这里乱发的各种东西都是真的吗?所以,不信任是当下的社会危机。但我还是认为,对幼儿园的老师应该多一份信任。
这个说法很理性,是把社会问题揭开了看明白了之后的理性,不是情绪。
所以,我劝家长,被问题吓着了,这是情绪,但若被吓得对所有幼儿园都不信任了,看所有的老师都像恶人,这叫什么?绝非理性,甚至也叫自虐,同时也在虐待幼儿园!
其实,教育主管部门的情绪和理性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手中掌控着民办园生死的决定权。
尽管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民办教育《国三十条》非常理性,也非常战略,但此文件“下凡”后,情况不一,各地方理解的角度和深度不同。于是,在虐童事件后,各种表现也多有不同。
我从得到的种种信息看,大致有两种态度和行为:
第一种属于怕事和躲事。事件一出,赶快按习惯做法,出文件表态度,把一切在本地没出现的问题说在前面。这个好处大家都知道,就是出了问题后有据可查,“我不是没说”,另一个好处是“面对问题我们马上行动了”。
第二种属于不怕事敢惹事。这种情况可能有情绪问题,如近期我听到一些地区正在组织人力,全面整顿民办幼儿园,有的地方竟然好像文革时期组织“工宣队”进学校一样,把一些外行人员组织起来进幼儿园清查,很像搞运动。
这是什么情况?是情绪问题,不是理性。应该是对“办教育怎么还能赚钱”的历史积淀的情绪释放。但是,无论如何,中国的民办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容回避的,是不能因为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全盘否定的,这样的思想和国家大政方针不一致。
包括一些地区借事件说话,竟然不顾国家政策的严肃性,一刀切“都必须办成普惠园”,而且,要钱没有!我看这更是情绪化,不是理性态度。你想啊,表面上把民办园的收费水平都压到了普惠线下,但想没想到如此做法还能保证教育品质吗?若收费和品质一起下降,家长和社会能真的满意吗?是真的普惠了百姓吗?
好了,个别地方的事,别说远了,我仅仅想说的是,大家都理性一点,都别“闹情绪”,否则,不仅是“虐园”,还会让我们这些年在竞争机制下繁荣起来的幼教,受到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