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试想一种情况:这是一家新开的幼儿园,园长需要组建一支师资队伍,你觉得这支队伍里都会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有在其他幼儿园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有刚毕业踌躇满志的新手老师;有的老师和园长曾经都接触同一种教育理念;也有一些老师接触的是另一种教育理念。——请问园长,您会怎么开始你的工作?怎么把这帮人成一股绳?
我们再试想一下,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为什么在新开园的头两年老师流失率那么高,几乎是新陈代谢的更新了一轮,更甚者连管理层都会出现流失,抛开薪水福利的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究竟出了哪些问题?
当幼儿园的00后老师开始逐渐占据主场,骨干教师也开始以90后为主,中高的管理层80后又居多,优秀的园长中更不乏70后的人。
不同的年代的思维方式是有不同的,对于工作和生活的观念也有差别,70后的苦口婆心确定对90后有用吗?80后的谆谆善诱确定对00后有用吗?——人与人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说东,你在扯西,两个人根本不在同一个世界。
我认识一个主管教学多年的园长,她有非常丰富的教研能力,曾经参与多项省市课题,也主持过园本课程。后来接手一家幼儿园担任一把手后更是信心百倍,每天起早贪黑地带领老师们开始园本课程之旅。拉框架、找资料、做生成,每天忙得废寝忘食。
她说她非常重视老师的专业成长,周一到周五的中午都会带着老师进行教研活动,周末还要抽出一天时间进行理论学习。我问她,你排得满满的,老师吃得消吗?她说,内在的动力是需要被激发的,相信以后老师们会感激曾经努力的自己,也会感激园长之前的严格。
我沉默了许久,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最后还是忍不住问她,难道你不担心自己成为“黄埔军校”校长吗?培养了人,却留不住人,你确定这是她们所愿意的吗?
自己努力朝前走,发现老师被远远地落在了后面。生活中存在着认知错觉,认为我可以达到,那么别人也可以达到;我看到了别人可以达到,我一定也可以达到——让自己和团队陷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自我狡辩中。
不要轻易去考验人性,大多数人经不起人性的考验。人天性是喜欢懒惰的、喜欢享乐的、被动的、爱拖延的、不喜欢被约束的、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区的。
那么,如何让老师快速成长,来满足园所的工作和发展需要呢?
我们尝试让老师做一种选择,要求任务是完成主题墙创设:
A是给了老师具体的要求,甚至有参考模板,连图片和文字帖都给老师提供了参考和具体的要求;
B是只有一张空空的版面。现在限时要求完整任务,你觉得老师选择那种方式?
我们再试想另一种场景:每天早上,你要求老师在门口进行晨间接待。
A是对接待着装没要求。
B是给予老师着装有具体要求。
你觉得哪种更容易建立老师和家长的团队认同。
同样,在教学活动中,为什么教研管理人员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老师,导入策略是什么,游戏环节应该注意什么,目标的维度应该关注什么?操作的注意事项是什么?教学材料应该准备哪些?
如果没有要求会怎样?可能老师连如何开展教学都无从下手。
我在进行督导时,也总是叮嘱老师:
以此类推,我们会发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一日生活组织、档案整理、教育教学、招生工作、食品安全等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其实都是需要“标准化”。
标准化是粉底,是100中的1。
没有前面的1,后面的0就没有意义。
标准化提供了一个基准线,或者一把尺子,能够最大化的保障孩子的成长发展的底线,也保障了团队价值最大化的价值。
但是,老师毕竟不是机器人,幼儿园也不是工厂。
单靠标准化,无法使幼儿园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即便很多幼儿园在标准化的点上仍还有待提升。
我们试想一下,有没有这种可能不需要标准化,就可以实现幼儿园的教学特色,一步到位成为“武林高手”呢?
也不是不可能。
首先,投资人需要具有很深的幼教认知,并且和园长形成高度的理念契合;
其次,所有的执行团队都具备课程建构的能力,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一拍即合,形同一人;
再者,家长群体天生就对幼儿园有认同、好感,无论幼儿园如何创新,家长都带着“死忠粉”的心义无反顾的支持;
最后就是你一开始的定位和选择就是百分百正确,而且在十年、二十年内都能坚定不移的执行下来。
如果不具备这几方面,就会出现管理层不稳定、老师执行力差、家长缺少理念认同,你后续所面对的就是“煎熬”“折腾”“争论不休”“至死难休”。
当然,也有一些幼儿园园长会说,我前期并没有做太多的标准化要求,现在也已经开始进行教学特色的打造,家长认可度和社会口碑也很好。——这是有可能的。
但是,你回忆下从开园到现今经历了哪些波折?走过多少弯路?“标准化”在于可以最大化地缩短你的管理风险,减少你的试错成本。
接下来,我想聊聊教学特色。我认为所有标榜“教学特色”的理念都不可能是新的,而且所有的教学特色都无法做到“独一无二”的特色。
只要是优秀的教育理念都能找到源头——你是谁?你从哪来?你会到哪去?不管是用加仑盆种花,还是用土陶盆种花,形制上不可能有太大的区别,都需要填土和播种。——教学特色也只能做到在一个小范围的特色(一个城市、一个片区或者在你的招生半径)。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警惕这样的一类“妖孽”,认为自己的研究是一种原创、独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也许在科技领域有可能,在人文领域不可能。——瑞吉欧、蒙氏、华德福、PBL、高瞻这些西方理念有可借鉴之处,但其中又受了多少福禄贝尔、夸美纽斯、杜威、皮亚杰、加德纳等这些前辈研究的影响。
同样孔子、朱熹、颜之推、王阳明等诸多先哲的理念至今影响着今人。张雪门、陈鹤琴、陶行知等先生虽然受过西方的教育,也都立足于中国的土壤也进行了大量实践研究。说这段话的目的是希望朋友们能够更为理性地面对“教学特色”。
而我想关注的教学特色应该是非“形而上”的,更多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教学特色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老师能够提升综合教学能力和素养,是希望能够让孩子更有价值地玩,更有意义地学,更积极健康地成长,是希望更显性化地呈现给家长,让家长更认同,获得更好的社会口碑。
教学特色的打造都不能离开社会的大背景和大众的普遍认知。“逆天行事当亡,傲睨自若当灭,为人师者更甚。”找一些哗众取宠的噱头,诸如“贵族式教育”“儿童素食教育”“女德教育”此类。我实在不理解在幼儿园期间让孩子学高尔夫就是精英教育,把幼儿园打造成古代的私塾就是尊重传统。
在选择做教学特色中,应该考虑几个维度:
无论家长的学历高低,收入如何,只要在乎孩子未来的学业和发展,有四个教学特色都是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知——阅读、科学、体能和美育。
阅读和科学是全民的认知,“得阅读者得高考“,”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阅读是衡量一个民族素养的根基,而我们也在强调科技兴国。
而体能和美育虽然不是幼儿园孩子家长前期关注的点,因为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侧重点,自然会催生幼儿园开始重视这两个方面。
把这几个点做成出特色的幼儿园其实不多,哪怕把其中一个点做出深度也是凤毛麟角。
当所有的幼儿园都开始重视这四个方面的时候,在教学特色上就需要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挖掘的更深,基于老师能力和孩子发展的效果越明显,谁就可以在当地形成较好的家长口碑和影响力。
中国地大物博,天南地北风土人情也各有不同。做教学特色可以考虑结合不同地方的民俗文化来挖掘。
广州可以考虑做“广府文化”特色,先从“广点”开始更容易;梅州可以考虑做“客家文化”先从“客家围屋”开始更容易。杭州和潮汕有做茶文化的基础,曲阜和邹城有做“儒文化”的优势。
“三里不通俗,五里不同音”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有的民俗文化是可以挖掘的,在保障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前提下,培养孩子对家乡文化的热爱,进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根本需要,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基础认知,从小根植孩子心中“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才把自己的理想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要坚持从娃娃抓起,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
幼儿教育阶段关注孩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强调了对“人”的教育,而忽视了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国孩子未来发展所需要具备的根基—— “五个认同”应该作为孩子爱国主义教育和终身学习发展中的基础认知。
把爱国主义教学渗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教学,把教学实施变得生动有趣,针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相应的学习内容,把爱国主义的内容变成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在探究中获得,在生活中感知。
爱国主义教育也必将是幼儿园(学校)教育值得关注的重点。爱国爱家爱国家,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
无论是学前教育阶段,还是义务教育阶段,都需要老师涂好“粉底”,才好化“彩妆”。
粉底就是需要打好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而标准化就是一个基础,彩妆是教学特色,而教学特色需要关注的是基本方向不能出错,结合孩子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教育最由不得“胡来”,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我也希望能够跳出原有的思维重新思考,和大家一起梳理以更好地面对孩子的未来。IEEP的教研团队在服务于园所老师、家长和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追问和探究,希望能够为中国的学前儿童和幼儿园老师提供更为完善的教育教研支持。
唐精卫
IEEP国际探究教育研究中心 教研主任
广州中幼教育研究部主任
学前教育专业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