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上学后出现看错字、写错字的情况,比如把“6”写成“9”,把“高兴”写成“兴高”……这样的情况虽说不具普遍性,却也大量存在。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有的家长认为是孩子不够认真,有的家长认为是孩子粗心,还有个别家长认为是孩子故意为之……其实,感觉统合研究普遍认为是视觉专注出了问题,而视觉专注的关键是观察和分辨。也就是说,孩子之所以写错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分辨清楚,这与视觉注意力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联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对大千世界的充分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而对于孩子来说,观察是从他们周围的水、火、风、雪、动物、植物等最常见的事物展开的。
这里推荐一类 “找隐藏”的观察和辨别游戏,它们很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兴趣特点,以游戏的形式,在玩儿中就锻炼了观察力。那么,在孩子进行此类游戏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孩子对游戏产生了兴趣时,家长必须趁热打铁,在孩子进行有意识地观察之前,向他们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即,让孩子知道要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及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使孩子的观察更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儿童在观察时,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视觉轨迹,他们忽而看看这里,忽而看看那里,毫无目的和计划。因此,家长就要引导他们观察,教给他们观察顺序和规范,告诉孩子:在叠层排列的场景中可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在并列或者连续性的场景中可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在建筑或特定空间的场景中可以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等等,细致而有序地去进行观察和寻找。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观看,就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仅仅是少数几个突出的特征就能够决定对一个完整的式样。”也就是说,要认识一个事物,最重要的是要观察其主要特征以及与其他物体间的联系。如同绘画时要引导孩子从物体的特征、形状、颜色、比例及空间关系等方面去观察,为孩子选择这类“找隐藏”的观察和辨别游戏时,也要遵循从较简单事物着手逐渐进入复杂事物、由一般观察进入细微局部观察的规律。
形式多样的语言参与
在宝宝进行此类游戏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进行拓展,用艺术性的语言去描述被观察的对象,比如用诗句去描述要寻找的鹅,就像在带着孩子观察大白鹅时那样,给他朗诵骆宾王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生动形象地把鹅的神态、色彩和意境等都表现出来。另外,家长还可以要求孩子把观察到的事物描述下来,这样的观察不仅有视觉的参与,而且有语言的参与,对于提升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大有裨益。
常言道:“要想孩子脑子灵,先使孩子眼睛明。”这说明了尽早培养孩子观察力的重要性。观察力是儿童想象、思维、创造、操作和审美能力的基础,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能力,离不开每位家长的日常生活中的正确指导和培养。
【3~4岁宝宝】小动物们正在捉迷藏,但都没有全部藏起来。请仔细观察这些动物都是谁,找到相同的动物后,再用线吧他们连起来。
【5~6岁宝宝】湖泊里藏着很多凶猛的鳄鱼。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找一找图中有几条鳄鱼,它们分别藏在哪里了?
选自优师教研2018年第7/8期合刊
———END———
想购买杂志
请点击左下角“”进入我们的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