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往往生活在过去或者未来,反思以前发生了什么,计划下一步要做什么。而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他们眼里只有眼前的事。
本文来自《新周刊》对一诺的采访,图片来自一诺。
中国妈妈身上有没有共性
大部分中国妈妈身上的共性就是努力。在中国,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妈妈们总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
首先,这是一种特别朴素的情感,源于母性最原始的力量,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情感,中国妈妈们都特别努力。这种努力,一方面表现为希望通过自身努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妈妈们也都承担了远超过一半的家庭责任,因而非常辛苦。
一诺与孩子们
做妈妈几乎要完全放弃自己的需求,不断地回应另外一个生命的节奏和需要。这种需求似乎是没有上限的,从最开始的体力要求,到后来的精力要求,做妈妈的感觉是即便拿出自己百分之百的精力,全部奉献出来,仍远远不够,更不用说留空间给自己了。
很多时候,当一个家庭想要养育一个孩子,大都对妈妈提出要求,这些要求都太高了,而妈妈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感受。
什么原因导致妈妈们如此焦虑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任何一个国家,似乎都不存在不焦虑的妈妈,因此可以说,焦虑是妈妈们的普遍特点。我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国的语境下,倘若用一个更为宏大的视角,加上我自身的经历来解释可能更容易理解。我出生在1977年,次年中国便开始了改革开放,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经历了大规模的城镇化、人口巨大的流动。很多人开始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重构自己的生活。
孩子们在野外
身处这样的环境,人们难免会感到孤独与不安,最大的个体感受就是:我们不够强大、不够好,必须尽可能多地抓住一些东西——这是社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个体层面的影响。那么作为妈妈,在这种大背景下,肯定会受影响,不安会更加放大。
其次,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当中,仍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虽然科举制度很早就废除了,但科举制度带来的教育认知与底层逻辑并没有改变。科举就是选拔制,说好听些,是在选拔人才,可选拔的反面是什么?是残酷的淘汰制,即100个人当中,只有寥寥数人能取得所谓的成功。虽然科举制度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废除了,但影响是深远的,至今仍能感受得到。
处在一种基于淘汰制的教育体系当中,一旦意识到淘汰危机,焦虑便会滋生,这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在这种环境下,没有人不会焦虑。即便你是一个被选拔出来的人,一样会焦虑,因为你心里十分清楚,在未来仍要面临无数次选拔,没有真正的一劳永逸。基于淘汰的恐惧,是大部分人焦虑的根源。
所以,大家不要很狭义地把焦虑视作一个人的选择,就好像妈妈们容易焦虑,只是因为她们不够智慧,实际上,这其中包含一系列社会背景与因素,我们就是在这样一股庞大力量的作用下,逐渐变成这样的。
不焦虑的妈妈有哪些特征
一提到那种不焦虑的家长,人们总是很自然联想到“家里有矿”,当然,家里条件足够好的高端家庭焦虑可能会少一些,可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这并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很多人在物质层面上并没有那么多自由。
即便没有那么优越的条件,父母还是可以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我曾与作家张惠雯有过这方面的沟通,她年纪与我相仿,出生在河南一个小县城,我们都出生在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她在大学毕业后去新加坡读大学,后又顺利找到稳定的工作,可是当她意识到自己喜欢写作之后,便决定裸辞,以写作为生。
在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底气做这样的事情。张惠雯的故事让我明白,人们精神上的富足与物质上的富足不是一个呈正比例的关系,当然,前提肯定要不为温饱所困,保证基本生活,在此基础上,每个人在精神层面是有选择权以及更多可能性的。
我越来越意识到,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即便他的起点并不是世俗意义下那种“好”的教育起点,但孩子在精神层面的感知能力以及个体自由意识一样会十分充盈。
一诺参加公益活动
自己当妈妈过程中焦虑过吗
我当然会焦虑啊,过去焦虑,现在焦虑,未来还会焦虑。焦虑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绪。决心做一土教育前,我就曾焦虑过,自己还一头雾水呢,就出来给别人分享教育经验,够不够格啊?后来我想明白了,哪怕现在仍有很多焦虑,只要我愿意分享出来,对于那些正在经历这些焦虑的家长而言,一样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育儿是没有终点的,要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在生老大之前,我看过很多育儿书籍,生完之后,就有点照着书本养孩子的意思。生老二时,老大才两岁半,我就把他送幼儿园了,其实当时家里人挺反对的,我仍坚持自己掌握的育儿理念最先进,想让他早一点经受锻炼。书本上说了,这叫分离焦虑。现在想想,他那时候肯定特别无助,这不是个好决定。再之后,老大上小学,我帮他选学校,又开始焦虑。还有,我的三女儿今年9岁了,女孩子的生理期现在平均提前到了10—11岁,我便开始琢磨,我有没有帮她做好准备?不自觉就会开始担心很多事情。
所以,焦虑是正常的,关键在于知道自己焦虑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心态应对。
教育本来就应该是美好生活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教育的终点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说,那肯定是孩子很好地长大了,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是吧?这是家长们想象中的终点,这样想当然没有问题,可一旦把这些作为终点,便会出现一个困境——如果以上这些是终点,那么当下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很明显,未完成的状态。
一土的孩子们
如果说对未来的想象是一种完美的图景,眼下的生活很自然就成为它的反面,那么日常的生活就很难让你满意。因此,我们不能把终点放在“未来某个时间”。真正的“终点”应该是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当下。我们其实唯一能把握的,只有每一个当下。
当然,这不是说没有方向,有方向和在当下是不矛盾的。希望家长们都能学着调整目标,着眼当下,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孩子日常生活中真实的需求,也可以有能力回应这些需求,能看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及时给孩子鼓励和支持——倘若在日常中能做到这些,这个孩子的未来肯定不会差。
很多时候,家长与孩子的核心矛盾其实是时间的矛盾。成年人往往生活在过去或者未来,反思以前发生了什么,计划下一步要做什么,为过去懊悔,为未来焦虑。而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他们眼里只有眼前的事。
技能越多,孩子越有竞争力吗
实际上,这样的惯性思维有两个问题。第一,这些都是基于过去经验得出的,但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就像最近讨论度很高的ChatGPT,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必要替代一部分职业,曾经习以为常的路径,必然要面临一系列的颠覆。其次,我们对名校、工作、金钱和稳定的追求,都是很正常的。
但这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名校、工作、金钱、稳定,这些能给我们带来幸福。但其实这只是基于我们经验的“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不是因为有名校,因为有金钱,所以幸福。而我们做家长,如果有智慧,要在“因果关系”上下功夫。
当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成人有精神上的连接,他被接纳、被包容,因此有自由,有自主性,有自我价值感,有爱,有和他人构建深度关系的能力,这些会成为“因”。如果我们在家庭教育里不在乎这些“因”,而去追求那些似乎有“相关性”的东西,你说是不是买椟还珠?
孩子最应该具备的能力是什么
我说过一句话——职场问题的根源都在职场之外,成人的很多问题是在成长过程中就埋下的。比方说我们不敢面对冲突、不自信、不知道如何和他人构建深度关系,这些都在职场有具体的呈现,但其实根源在我们的自我认知。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时常在“have”层面,有好的工作、好的收入,买房子、车子,这些都是“have”层面的事情。
带孩子们露营
“have”的下一层是“do”,就是你的行为模式和后面的思维模式。再下一层,是“being”,这关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一个什么样的底层状态。倘若你时刻害怕被评判,你肯定不会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不会做出创造性的行为。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一个谨小慎微、对凡事充满恐惧的人,承担起团队的责任呢?因此,这种人也不会have领导的职位。所以,“being”层面才是根本,可大部分人都把精力花在证明“have”上面,愿意去学习一些套路,而不理解我们真实改变所需要的路径是从内而外的。
可孩子正相反,他们一出生就在“being ”层面,从这个角度讲,孩子生来就是“成功”的,他们非常纯粹,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时刻生活在想象里——过家家能玩一天,拿着一根树枝就可以将其想象成他想要的任何东西,一堆沙子就可以是整个世界。孩子也是天生无畏的——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什么都要尝试,很少退缩。但为什么孩子后来变了?因为大人们给他们灌输了太多我们自己的所谓“理念”,设计了太多壁垒。
实际上,成年人所谓的“成功”,无非是活得像孩子一样——即便知道时间紧迫,依然能活在当下;即便知道物质的必要,仍能坚持追求自由与无限;即便知道世道险恶,仍能勇敢无畏。而如何能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呢?只有一条路,就是父母自己在这样生活。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一个拼命“鸡娃”的妈妈,一定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但她手中握着的实际上是双刃剑,在将剑刺向别人的同时,也会刺向自己。家长应该从给自己创造内在空间开始。我们说的冥想、内观,其实就是给自己创造这样的内在空间。还有一些小方法和工具。
我女儿最近过生日了,我拿硬纸壳做了12张小卡片,标上“特权卡”,孩子每使用一次,就可以对我发号一次施令,后来我担心老大、老二嫉妒,他们也有,但是没有12张,而是到他们生日月份还有几个月就几张。他们收到都表示很喜欢这个礼物。那怎么用呢?于是我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大家同意这张卡不能用于消费,只能与体验相关,譬如,孩子特别想看某部电影,但我不想看,有了这张卡,我就必须陪着去。我还为此专门弄了个打孔机,使用一次,打一次孔,特别有仪式感。
和家人在一起
2019年我们上线了一个「全村」家长社群,希望提供这样一个放松、真实的场域给每一个父母、教育者。being的状态,需要持续的浸润、体验,全村里除了有我的家长视频课程《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父母》,还有更多专家老师朋友的学习课程、直播、播客、社群讨论陪伴,欢迎你的加入。说到底,成人的安全感,才是孩子最好的成长资源。
下单说明:现在购买全村全年陪伴计划,将赠送价值 ¥124的走进自然图书套装一套(含2册图书),扫海报二维码或点击链接即可加入;图书将在活动结束之后发货,下单时请填写正确的收货地址。
END
由于微信改版,如果未设置星标就可能错过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好内容。为了让我们不失联,请大家把「优师教研」公众号设置星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