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Pixabay。
作者:谢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Temple University 学校心理学博士,加州弗里蒙特市 (Fremont) 联合校区学校心理学家,Sofia大学研究生院积极心理学讲师。著有《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走进真实的美国中小学生活》,《习得幸福: 积极家庭心理成长手册》。
历经106天的搜查后,胡鑫宇的遗体终于被找到,一个15岁的年轻生命就此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官方通报,胡鑫宇系“自缢身亡”,其录制的两段音频清晰地表达了自杀意愿,显示他曾多次到学校的楼上准备跳楼自杀,但担心很快被发现,最终还是选择了在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自杀。
老师在他物理书的最后一页,看到了他生前写下的一行字:
“如果我不活了,将会变得怎样?”
细节了解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惋惜、心痛。
是什么压垮了我们的孩子?如何防患于未然,避免自杀事件?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度过生命中的挫折和困境?
1
一个都太多!
不可忽视的数据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历时 3 年多对全国 13 个省份约 1.5 万名学生做的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显示:每 5 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曾经考虑过自杀,6.5% 曾为自杀做过计划。
美国的数据非常类似,自杀从 2014 年开始升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即便目前中国的自杀率已经很低,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在自杀风险因素中 48% 左右与基因有关,这个部分无法控制,但另外 50% 以上是和个人处境以及环境因素相关,完全可以调控。
绝大多数事件,都可以在更前面的阶段预防。青少年自杀防御的科普工作,比危机干预更有效果,更有价值。所以说,“一个,都太多了!”
2
什么压垮了孩子?
什么是让孩子们活下来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呢?又是什么东西在最后一刻把孩子压垮?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Suicide 发现,求死的欲望来自累赘感以及缺乏归属感。这和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成就感与亲密关系,正好相反。如果有成就感,人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不会觉得是自己是“负担”“累赘”;如果和周围的人有亲密的关系,就不会缺乏归属感。
减少累赘感,提升归属感,孩子会更有力量面对挫折,所以美国国家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认为,家庭的支持和融洽的亲子关系是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首要因素,因为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子交流会增强孩子的归属感,温暖的家永远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在孩子的生命中,哪怕只有一个人跟他有这种生命的联结,让他有归属感,那么在关键时刻,这个孩子都不会感到完全的无助。孩子可能处在不同的风险因素中,但只要没有达到上面两点,就不会走到最后一步。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是让孩子永远能够从我们——他的父母这里获得那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
如何与孩子建立保持这种生命的联结呢?日常交流中请尽量用同理心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感受,日积月累的安全感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当孩子遇到困境心情低落时,不是一味地鼓励,“没事的,站起来,加油,你可以的”,而是默默地握住他的手,让他知道你理解他此刻的感受,不论发生什么,你都会和他在一起。
父母对孩子感受的尊重、不带附加条件的爱,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让孩子在关键时刻(哪怕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仍然知道还有我们。就如同一诺说的那句话,“做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永远都要和孩子站在一边。”
3
自杀可以避免吗?
国内中小学生自杀情况统计数据表明,导致中小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心理障碍(也称为心理疾病),而是教师行为失当、学业问题、亲子关系问题、以及冲动行为。
当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时,精神和心理上会遭受巨大的压力,情绪也会陷入低谷,如果这些压力和情绪没有被看见,被回应,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抑郁,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也就是说,心理热线和精神科医生干预虽然重要,但绝大多数的自杀是完全可以通过关注并尊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而避免的。
13-16 岁的青少年对剧烈情绪异常敏感。当父母和孩子发生冲突时,那些成人觉得无大碍的话,在一个青春期孩子的耳朵里,会被放大很多倍,听起来极为刺耳。这也造成由冲动引起的自杀在青少年期间特别大。
成人必须了解的是,这不是“玻璃心“,而是孩子真实的感受。如果被尊重,被看见,被理解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所有的悲剧都可以避免,失误也会成为成长的好机会。
4
有些事,我们可以做
当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境时,请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一些非常严格甚至苛刻的话,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也不要说什么“学习就是苦啊,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90% 的孩子是经受不住这种高压打击的。
没有一颗种子不想发芽,孩子都希望自己表现好。当孩子犯错时,数落、指责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觉得下次犯什么错都必须刻意瞒着父母,怕父母会责怪。只有家长的接纳,才能帮助孩子在平复好情绪的情况下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法。
容易抑郁的孩子总是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或其他问题的最坏可能性上,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其他导致问题的因素,帮助孩子看到事情的光明面。
家长日复一日的积极引导,日积月累,会让孩子在任何挫败中看到变好的希望,永不言弃。这也会形成亲子之间顺畅的沟通习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孩子都会愿意跟父母倾诉,和父母商量。这些决定了关键时刻父母会成为孩子求助的通道,成为孩子摆脱绝望的那线光。
生命中挫折和压力永远都会在,想要驱赶黑暗,不是要把黑暗挪开、移除,我们只需要让光照进来。
更详细的内容,可以观看一诺和谢刚博士的讲座。在公号后台回复关键词【生命教育】或【自杀】,即可观看讲座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