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超萌雨衣
¥68
夏季出游
¥200
超轻粘土
¥39.9
精选绘本
¥56
今天收到的是一位读者来信。在信中,她向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烦恼。
这是我收到的许多妈妈给我发来的“控诉”长微信中的一条。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变成了这般模样?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今天介绍的方法,或许对你很有帮助——积极教养法,指养育者用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养育方法,引导孩子做出积极回应,形成积极的行为。
它最大的特点和好处就是不评价、不斥责孩子,而是通过积极的暗示和良好的沟通,引导孩子自己领悟,促使他形成积极和强大的内在力量,朝你引导的积极乐观状态发生改变。
01
父母的积极心态,积极教养法的基础
先学会接纳自己
一位孩子的妈妈说:
“我讨厌我自己的优柔寡断,我这样的性格,就成不了大气候。
所以我必须不能让我的孩子像我这样。
我从小就锻炼他表达自己,有想法说出来。
可是奇怪了,我发现他越来越胆小怕事,还越来越像我……”
这个妈妈不喜欢自己的性格特征,于是就像福尔摩斯一样,总是敏锐地、精准地从孩子身上找到和自己类似的特征。
这是一个事实:父母不满和批评孩子的,往往是自己不能接受的自己的缺点。
当妈妈捕捉到这些自己不喜欢的特征后,就会紧张和生气,特别想赶快纠正孩子,却恰恰负面强化了孩子的这些特征。
久而久之,孩子内心也认同了他就是妈妈说的这种孩子,反而越来越像妈妈。
父母不能充分地接纳自己,就一定无法接纳孩子。
接纳和爱就像杯子里的水,只有水装满了,溢出的部分,才能去滋养别人。
所以,请先清晰地看到自己,接纳、认同、肯定自己,才能用更多的接纳和爱滋养孩子。
相信世界是美好的
电影《美丽人生》中的爸爸,是一位心地善良而且生性乐观的青年。
他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即使和孩子被关了起来,他脸上也始终带着笑容,用一颗童心和想象力,保护着孩子。
他跟孩子说他们正在一个游戏中,孩子如果能做到躲起来不被人发现,最后就可以赢得一辆大坦克。
淡定、乐观和智慧的爸爸,让孩子在没有任何恐惧的情况下躲藏起来直到被营救。
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不管遇到多糟糕的事,都能被他视为是暂时的,他始终相信人生是美好的,只有这样的父母,才能用积极乐观的状态影响孩子。
02
五大原则,养出积极乐观的孩子
第一个原则:将问题“外化”
一定要将人和问题“外化”出来:人不等于问题,问题才是问题。孩子不是问题本身,孩子是面对问题的人。
有了这个理念,父母才能在看到孩子一些问题行为时,站到孩子的角度帮他想办法,和孩子并肩作战,一起面对。
可乐的妈妈说,当她看见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时,就会控制不住吼孩子:“这都半个小时了,还在磨蹭,我就没见过你这么慢的孩子!”
这就是没有“外化”理念的做法,他看到孩子的行为后,就认定孩子干什么都慢。
孩子会立刻接受这个消极的暗示,感到挫败、焦虑,这种情绪下他的行为就会更慢,形成恶性循环。
外化的做法是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暗示:他是有办法也有力量面对问题的那个人,这就是积极心理的培养和锻炼,让孩子习惯于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陷入自怨自艾。
比如:孩子做作业动来动去,妈妈可以这样说:
“妈妈看到,多动捣蛋鬼来打扰你了,它在影响你了,你这次会用什么办法来制服它,让它乖乖走开?”
孩子生气发脾气,妈妈这样说:
“妈妈想问你,是不是生气来找你了,它让你不舒服,不开心是不是?
你接下来要怎么管理它?要做点什么,或者换个什么心情让它走开?”
第二个原则:重新定义问题,赋予积极意义
希望父母认同和牢记这样一句话:任何所谓坏的事情,背后都有积极意义。那同样的,孩子任何所谓坏的行为,背后都有积极意义。
这样,当你看到问题时就会习惯于找到这个问题的积极面,并将这种积极传递给孩子。
面对总是容易哭的孩子
你担心的问题:软弱,抗挫折力差。
我找到的积极意义:情感感受性强、情感易于表达,不压抑自己。
可以这样和孩子说:“哭的时候把内心的委屈都表达出来,你就轻松多了,你就能开始想办法了。”
面对动作慢慢吞吞的孩子
你担心的问题:没效率,没时间观念。
我找到的积极意义:做事认真,追求正确性。
可以这样和孩子说:“动作慢下来,就能仔细地看,边看边想,这么认真,就能更准确了。”
第三个原则:60%的原则
当你想让孩子改进某件事的时候,要先指出他60%好的部分,再告诉他另外40%应该改进的部分。
比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玩笔玩橡皮,可乐妈妈可以用“60%的原则”这样说:
“妈妈看到你写作业的时候坐姿真好看,直直的,写的字也是真整齐,一看就是非常认真仔细。
笔和橡皮在桌子上有一点影响你,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们不干扰你?
或者可能你需要妈妈帮助你一下,先将橡皮拿走,等你需要用的时候,再叫我给你拿回来。”
这个原则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习惯。
第四个原则:先回应情绪,再处理事情
妈妈说可乐没有同理心,走路给小朋友撞倒了,不管人家就自己跑走了。
我问可乐:“把别人撞倒了,怎么不去关心一下呢?”可乐说:“没事啊,又不疼。”
听完可乐的回答,我去问他的妈妈:“可乐摔倒的时候,您会怎么做呢?”
妈妈说:“我会告诉他为什么摔倒,记得长记性。”
我又问:“如果孩子说疼,或者哭了,您怎么回应呢?”
妈妈说:“男子汉,摔一跤有啥疼的,还好意思哭?以前好像有过,但我说了他几次,现在就不会这么娇气了。”
可乐妈妈的做法也反映了一些父母的惯性思维,总是在问题发生后急于教孩子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却总是压抑和否定了孩子的情绪,这样自然就不能发展出丰富的情感和同理心了。
所以,记得以后在解决问题前,先回应孩子的情绪:“是的,妈妈看到你摔倒了,妈妈感觉到你摔疼了,来,妈妈抱一抱。”
情绪释放,是孩子心理压力的减压阀。一个善于及时宣泄情绪的孩子,能在遇到困境时,更快地帮自己调整情绪,进行心理建设。
第五个原则:看到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日常生活事件的背后,隐藏着家庭成员间的感受和需要。这些需求有没有被表达出来,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或不幸。
针对可乐在学校里总是偷偷翻别人的文具袋,拿别人文具这样的行为,我问他:“当你看到那些漂亮的铅笔、橡皮、扎头绳的时候,你是不是很羡慕啊?你羡慕他们什么呢?”
可乐说:“我猜他们的妈妈肯定很温柔。”
看,孩子想要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通过拥有这些东西,感受到温柔的妈妈给予爱的感觉。
当可乐的妈妈“看到”了孩子这个“问题”行为背后真正的需求时,热泪盈眶,并且开始在点滴中让孩子去感受到她的温柔,帮孩子逐渐改掉了这个拿人家东西的“问题”。
了解孩子行为、情绪背后的需求,可以帮助孩子有效表达和求助;
看到别人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会让孩子对很多事情能有更正确的归因,从而有积极乐观的看法。
本文知识内容刊于《父母必读》2021年第6期
文 | 夏抱玉 编辑 | 吴颖
组稿排版 | 宋宇 视觉设计| 宫颖
想了解更多育儿知识,欢迎点击下方封面图一键下单。
更多精彩内容“”
右边给我一朵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