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孩子在家,她不光要伺候吃喝拉撒,还要忍受孩子每天不停「喊妈」:
芝麻大点的事,孩子都得跟她报告一下。如果她没立刻回应,孩子能不厌其烦,火力十足喊上一百遍,直到她答应。
疫情期间,一个网友曾做过专门的记录,只要孩子喊「妈妈,过来一下」,她就在纸上画一笔,结果短短两个小时,她 8 岁的儿子竟然喊了 50 次妈妈。
相当于平均每到 1-2 分钟,孩子就要「呼叫」一次妈妈,频率之密集,想想就让人头大。
不过孩子喜欢喊妈妈,不光是喜欢妈妈和依赖妈妈,其实背后也有很多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喊妈妈
是孩子在确认亲密和安全感
但母亲最初听到这个声音,总会带着惊喜,做出很多回应,比如喂奶、抱抱、抚摸、跟孩子互动等。
慢慢地,在条件反射下,孩子就会把妈妈的称呼,跟温饱和安全感联系起来。
著名的恒河猴实验曾验证过:对于人类和很多动物而言,母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缺一不可。
渴望拥抱、渴望爱抚、渴望回应,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本能需要。
儿童青少年时段的孩子,虽然不再需要乳汁,也不会像婴幼儿时那样,被妈妈长时间怀抱,但他们对亲密、对母爱的心理需求却没有减少。
心理和语言学家认为:生命的幼儿期,语言是进驻身体的活动场,影响着和作用着无意识的形成。
也就是说,言语回应对孩子而言,有着和拥抱、爱抚同等重要的作用。
孩子确认安全感的方式,就是让妈妈参与到他的所见所想里来。
这些事无巨细的报告,简单的一问一答,看似平常,却是妈妈和孩子建立情感链接的最便利的纽带。
孩子能从一遍一遍的回应里,获得满足和安定,构建长大后的安全感。
很多人成年后,遇到困难,最先想到的就是妈妈,就是因为,漫长的成长路上,妈妈的回应,成了一种潜意识里,可以被依赖,被满足的精神力量。
孩子喊妈妈,妈妈也及时正面的应答,就是给他们最好的心灵抚慰。
被肯定的需要
让孩子爱喊妈妈
《情感依附》这本书里,作者亨利·马西作为医学博士和精神科医生,曾和团队对 76 个人,进行了从 0 岁到 30 岁的跟踪观察、评估探索,揭示了孩子童年时情感联结的重要性。
其中有一个 3 岁时患自闭症的女孩琼,对很多干预治疗,都反应不是很明显,长大后还有了抑郁倾向。
琼四个月时,有一次向妈妈投去渴望关注的目光,但妈妈没有回应。
此后,又有好多次,妈妈都忽视了她发出的渴望关注的信号,既没给到琼眼神上的交流,也没有声音上的回应,更没有身体的抚慰。
马西团队认为,琼的母亲对女儿回应的缺失,虽然不是造成女儿自闭的主要原因,但这种行为长期积累,给孩子的心理,投射下了阴影。
这严重影响到了琼和母亲、他人的情感联结,甚至影响后续治疗。
心理学家认为,3-5 岁是孩子情感表达的敏感期,如果孩子的情感表达没得到及时的回馈,恐惧和虚无就会占据孩子的内心,并作为核心情感延续下来,影响孩子的性格人格。
日常,妈妈的眼神、声音、拥抱,每一样的及时回应,都能让孩子安定下来,肯定自己的存在。
我家孩子 3 岁左右时,因为工作上的紧急事情,我把孩子送回了老家。
我脸上稍有凝重的表情,孩子就会试探性的问我:妈妈,是不是我乖,你就不把我送姥姥家?
幼小的孩子,特别喜欢从妈妈的眼神、妈妈的声音、妈妈为自己做的事里,肯定自己,找到存在的理由。
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是孩子们知道,妈妈能全心全意爱他、包容他、保护他。
孩子开心喜悦时希望和妈妈说说,悲伤难过时需要妈妈安慰,焦虑不安时需要妈妈抚平……
孩子无所顾忌的喊妈,也是他们有安全感,愿意在妈妈面前做真实自己的表现。
孩子喊妈
是还未独立的表现
那么,孩子整天不停喊妈,每天烦不胜烦,就一定不能干涉吗?
孩子适度依赖妈妈,是正常的情感需求,但太过频繁的依赖,也需要我们做出适当的改变或调整。
《老师请回答》就曾跟拍过一个一年级男孩,他每天只要一写作业,就开始频繁召唤妈妈:
「你字典是干什么的?」「我替你去上学得了!」「你可咋办啊,咋办啊?」
妈妈的否定和不耐烦,其实也正说明了,平时父母,尤其是妈妈和孩子的感情联结不够牢固,给予孩子的不够多。
这就让孩子更难建立安全感。在决策面前,就会变得犹豫、不安,反而更想求助。
孩子的请求,哪怕父母不能给到实际的帮助,也一定要在态度上,给予正面回应。
这样才能不剥夺孩子的安全,让他们敢于做自己,为独立做准备。
孩子喊妈,有时也是把妈妈看做全能的表现,他们认为:妈妈是解决问题的代名词。
前几年,中科院最可惜的天才,17 岁硕博的魏永康被劝退的消息,刷屏媒体。
从小早慧的魏永康,一路以优秀的成绩考进中科院,却在 20 岁那年被劝退,就是因为,从小妈妈包办了他的生活,洗脸洗澡、挤牙膏,甚至到高中时,还喂饭。
没有做主机会的魏永康,离开妈妈,立刻成了生活的低能儿,导致学习也一塌糊涂,最终被劝退。
《爱的艺术》中说:母爱的本质,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日常,孩子频繁喊妈妈时,在给予了他们爱的支持和正面回应后,也不妨给孩子设立一个「爱的界限」。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逐步明确:生活中哪类事情,是他们需要独立去做,并自己做主的。
孩子的独立意识培养起来,对妈妈的依赖,就不会是全方位的了。
母爱细碎,有时我们甚至分不清哪是爱,还是生活本身。
但是,当母爱缺席时,那种巨大的空洞,会无限放大恐惧和悲伤,打磨掉生活、甚至是活着的意义。
但记住「爱的给予」和「爱的界限」,那一声声亲昵的妈妈,也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重要,让我们体会被需要,被依赖的富足。
孩子跟妈妈畅所欲言,没心没肺撒娇的日子,其实只有那么短短几年,我真心觉得,这样的日子,还挺值的珍惜的呢。
树妈说:
文章之后,还有件事情要跟大家说一下,微信最近改版了,为了方便后续能接收到咱们的文章,大家可以在文末点个【在看】。
咱们也开通了视频号,最新一期的视频,是关于不同年龄段,应该怎么管孩子。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是发展关键期。抓住关键期,才会事半功倍。
优师教研 @小树妈妈 #育儿 #教育" data-nonceid="18318801297059253152" data-type="video">
想看更多视频,可以关注我。后续我会在这里,继续跟大家分享我的有趣日常、心得、经验……欢迎来坐坐!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更多精彩原创,点击图片
▼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小树妈妈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