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
精心准备的家访
1
(1)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
从调查结果来看,班级中共有 40 名幼儿,其中有 38 位家长认为教师应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家访。对于家长们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幼儿在园的基本情况,这是幼儿脱离家长视线的另一个社会生活圈,家长们迫切地想要知道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在家访时必不可少地要和家长们谈论幼儿在园、在家的行为表现。比如,“您的孩子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不太积极,比如,在集体活动中从来不主动举手,区域活动时从来不主动进入一些社会性区域只是默默地在图书区看书”等,而家长反映的也许是孩子的另一种表现,比如,孩子很喜欢与别人交流,能主动地与来家里的客人交谈,并主动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客人一起玩等。那么,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差异原因何在?
又如,“您的孩子前几天与一个小朋友为了争抢一套蒙氏教具大打出手,抓伤了另一名幼儿的脸,请问您的孩子在家里出现过这样的攻击性行为吗?孩子在其他的场合和小朋友一起玩时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吗?这种行为是经常出现吗?”
以上问题都反映了幼儿在园和在家的不同表现。这些问题可能是幼儿在家里没有表现出来的,可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却反映出来了,也可能在家里就已经有所反映,但是并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总之,不管是幼儿行为好的方面还是不足的方面,教师都要真实地反映给家长,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且找到相应的教育策略。
(2)解决家长的疑惑
教师把“家长的疑惑”排在调查结果的第二位,这是教师开展工作顺利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解决家长的疑惑,听取家长的意见,也是教师家访的重要内容。
2
了解了这么多家访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下一步教师就要考虑班级中的哪些孩子需要着重进行家访。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需要面对的幼儿数量比较多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做到每家必访,因此,教师就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班级重点工作等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家访工作。
新入园的幼儿
每年9月份是新生入园的时期,也是幼儿离开熟悉的家庭,走进幼儿园,走向小社会的关键时期。幼儿离开熟悉亲近的家人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心理上难免会不适应,并表现为焦虑、彷徨、胆怯的情绪反应,如出现哭闹、绝食、打闹等现象。此时,教师需要对这样的幼儿进行家访,这对于与幼儿同样处在分离焦虑期的家长们来说,可能是一场及时雨。具体做法如下:
1入园前的准备。
一是提前让家长们填写《家长联系手册》,初步了解每个幼儿的家庭情况。二是入园前走访幼儿家庭。由于此时幼儿还没有正式入园,教师可以利用暑假的时间对班上所有的幼儿家庭进行家访,详细了解家庭教养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性格、体质及生活自理能力等。通过家访,教师与幼儿近距离地接触,彼此建立亲近的关系,为解决分离焦虑建立感情基础。教师还可以在家访时让家长填写针对幼儿习惯培养的家长调查表,为今后实施个别化教育做参考。
2入园后的反馈。
对于一些情绪反应较强烈且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第二次家访。此次家访,对于这些孩子能否适应幼儿园生活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家访中,教师可以抽时间与孩子自由地玩一会儿,玩的过程中要观察孩子在家庭中的自然表现,深入了解家庭的教养方式,及时发现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的问题所在,与家长沟通问题,以达成教育的共识,最终使幼儿能够顺利地度过焦虑期。
3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互动的,教师在家访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动作用,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以便使家访工作顺利进行,并通过充分的准备取得家长的信任。
(1)确定家访时间
教师在家访前首先要确定好家访时间,安排上既要考虑到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又要想到家长是否方便。可以挑选开学初、学期结束前和假期结束前的一周,如遇突发事件要尽量安排在当天。确定时间后与家长预约好即可进行家访。
(2)设计简单的家访方案
家访前教师要进行简单的设计,有个预期的、粗略的家访方案,比如,此次家访有什么样的目的,有什么样的内容主线,家长需要配合做什么工作等。这样不致在家访中漫无边际地闲谈,而达不到家访的效果。
(3)准备相关的物品及材料
一是家访时教师可以准备好一些需要家长填写的表格,如新生的基本情况表、家访的家长反馈表、家访的登记表等。二是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小礼品,如为生病的幼儿带一些水果,给刚入园的幼儿一些漂亮的卡片等。
4
教师语言沟通的几点技巧
家访中的语言就是艺术,语言使用得恰当,能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技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便于以后教师工作的顺利进行。语言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家访中对语言艺术的运用直接关系着家访工作的成败
(1)谈话态度要温和有礼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客人到幼儿的家庭进行家访,一般情况下一定会得到家长的热情接待。这时候,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温和有礼,见面主动问好,微笑着对待家长或幼儿,做到“一团和气”以感染家长,这样家长才会客客气气的并打开话匣子。
与家长谈话时,教师必须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友爱及温暖,从而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如果教师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即使谈得“句句在理”,家长也会产生反感。
(2)语气要委婉
由于家长的性格特点各有不同,与教师相互不了解,彼此的教育观念差异巨大,所以,教师要委婉地进入谈话主题,尤其注意不要用批评和指责的语气与家长交流。
(3)语言表达讲策略
对于不同类型的家长,教师要有不同的语言表达策略。面对直爽型的家长,教师可以直言相待,直接切入正题指出幼儿现阶段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并且商量解决的对策:过分呵护型的家长往往虚荣心极强,谈话时教师应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并多提及孩子的长处;面对谦虚谨慎型的家长,教师可以直接将孩子近期的不足之处挑明,并帮家长出主意;马虎型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不够,教师应指出这种态度的严重性及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不经常来园、不太熟悉的家长,教师在谈话开始时,可通过简单的拉家常的方式了解一下家长的性格,然后再根据家长的性格特点进行交流。
5
家访的后续工作
在每一次家访后,教师要把家访的经过,对今后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方法的设想,对幼儿尝试使用的新方法,都填写在家访记录表。同时根据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表现,结合家访中了解、掌握的资料,及时反馈,对幼儿重新观察,分析评估,制定新的教育方案和措施,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深化教育。再把这些资料放到《幼儿成长记录》中,教师随时以此作为施教的根据,对将来的教育措施制订计划,而且可以将这些计划与其他教师分享,注重教育的延续性和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