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但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1.区域活动空间不够大。尤其是中大班,幼儿人数相对增多,活动的内容也增加了,幼儿有了独立操作和相互合作等不同的需要,势必要求区域的空间增大和区域个数增多。但是活动室的区域空间相对固定,无法扩大和增加,为幼儿的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户外区域种类单调。有些班级将个别区域(建构区、表演区)放置在户外走廊上,让幼儿参与活动。但是往往只是把室内的区域移到了户外,在材料的准备和场地的选择上缺乏合理性和适宜性。
3.某些区域难以实现。在活动的开展中,幼儿不断地生成某些活动,想将这些活动创意放到区域进行,例如木工区、沙水区。但是受到了空间和材料的影响,在室内难以实现。
要解决上述问题,开辟户外区域活动是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户外区域活动是指充分利用园内室外的空间,开设成独立的区域,根据活动的需要投放本土化的材料,挖掘民间资源,让幼儿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操作和探索,获得各方面的能力。
多元化的户外区域活动真正成为了孩子们愉快游戏、自主探索、全面发展的乐园。
合理规划,巧定区域
1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涂鸦让孩子们感受艺术之美,养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涂鸦墙”为孩子们提供了自由、开放、宽松的审美环境,让幼儿在审美的环境里舒畅身心,孩子们在这片开放的空间大胆地探索、自由绘画,体验创造的乐趣。
2
体能大循环
“体能大循环”是一种打破班届,高强度的综合混合性运动。活动在孩子动作熟练的前提下,通过高强度的运动量,使孩子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又连接了班级与班级幼儿间的互动,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
活动结合幼儿运动发展水平,巧妙利用户外材料的不同摆放方式,创设钻爬区、平衡跳跃区、走跑体能区等项目,将走、跑、跳、钻、爬、平衡等基本动作融入其中,满足孩子们肢体均衡发展。动态的游戏内容使游戏区常玩常新,保持了孩子的运动兴趣,也促进了孩子们体能的均衡发展。
3
玩水能极大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捉泥鳅、观赏喷泉、探究物体沉浮等游戏中,孩子们发现问题、探究质疑、解决问题,在“活生生的科学课堂”中实现自我成长。
4
孩子们变身建筑大师,用木制品、PVC水管等材料,自行设计、亲手建造,与同伴合作搭建各种建筑物,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展现出心中的美丽世界。
5
小小的沙粒中蕴藏着大大的乐趣和无限的塑造空间,孩子们用各种材料挖洞、开渠、铸模、固型,一座座城堡、一个个蛋糕油然而生,想象活跃而大胆。
6
幼儿在自由搭建轮胎中自主发现了许多轮胎的新玩法,这种自主玩乐体验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体育活动中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新的体验模式下,幼儿成为了游戏的主体者,他们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自主探索,愉快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从运动玩乐中受益,既有助于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和运动技能,又能培养幼儿与人合作的意识,让他们体验自主创造的乐趣,敢于创新,增强自信。
7
园所根据主题,提供道具和材料。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种、表情、想象等,创造性地反映其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8
幼儿园区域活动“语言区”的发展目标是语言的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普通的故事书已经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了,如何更加多元、多感官地吸引幼儿已经成了老师们共同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图书,绘本,还可以有和图书配套的小游戏盒。
9
骑行乐园
给孩子提供不同类型的小车、推车等骑行道具,另一方面,从路面的设计、微地形的加入、交通标志、公交亭、隧道、减速带等等的加入,会增加交通游戏的社会性,更加有趣。
为使幼儿真正地使骑行区“活”起来,开设物流站、套圈、外卖、超市、加油站、洗车行等区域,让幼儿真实的模拟再现生活中的场景,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让幼儿在快乐游戏中感受“生活”。
当然,幼儿园可根据自己园所的实际情况还有园所特色,创设出更有特色的、风格各异的户外区域。孩子们从室内走向户外、从小空间走向大自然、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户外区域游戏,幼儿的体能及认知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打破班级、年龄限制,为幼儿提供了自由交往、自主合作的机会,让幼儿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