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师教研
应彩云
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教学的有效,直接影响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于是,教学有效性,成了一线教师的专业追求。我们在目标的指引下,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研究着教育教学的效率。
渐渐地,我们又发现:
往往太逻辑的活动流程,都不怎么好玩。
于是,教学的有效性还未下“眉头”,活动的趣味性却又上了“心头”。
但许多负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的老师认为:教育有效才不枉费我的劳动啊,所以,要绝对有效才行。
然而,课堂里,我们常常看见孩子自寻乐趣:
整个阅读活动老师引导读图,可刚将故事讲到“小熊打了个喷嚏”,孩子就集体“阿嚏—阿嚏”起来; 老师教手工打结,男孩手指翻飞地将结打在前排女孩的后脑勺“小兔子、长耳朵、跳跳跳”地没完…… 其实,成人也常常在冗长会议中,彼此之间前后拍打逗乐、左右互递零食的。 成人亦如此,更何况孩子。
因此,从生命的感受出发,我们要为孩子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
这时,又有老师在有效和有趣之间徘徊:
有趣是需要的。只是在有效的前提下,再考虑有趣吧。
于是,我们的教学从目标出发,在严谨地完成目标之余来寻找孩子的兴趣。
不久前,园里一节研究课: 儿歌《鱼游》。 活动以“一条小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为句型,引导中班幼儿丰富的语词语句的表达,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可是,活动中,小孩“两条小鱼水里游,快快乐乐做朋友…… 三条小鱼水里游,手拉手地跳个舞……” 孩子们尽管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不温不火的没盐没醋。
我们觉得缺些什么。
脑海里忽然蹦出前辈李慰宜老师的口头禅“好玩”。
对,缺“好玩”!
何老师建议: 在这句儿歌后面再加一句“呦-呦-,在发愁”。 于是,句式变成: 一条小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呦——呦——,在发愁。 短短的一句重复,将原本的朗朗儿歌变成了热力四射的时尚说唱。 活动中,孩子竭力编儿歌的智慧,都在“呦呦”中得到了圆满的回报; 孩子苦苦思索后的得意,全在“呦呦”中酣畅地挥洒。
瞧,我们就是这样,在有效的活动设计中,渐渐寻找到靠近孩子的乐趣所在。
显然,这样的教学是完美的。
可是,必须承认的是,
我们可以把握教学的有效,却无法掌控活动的有趣。
不是吗?
往往我们觉得好玩的,
孩子却提不起精神。
一天,文文老师带着一个大大蝴蝶结发夹进了教室,中班男孩皱着眉说:“你怎么这么搞笑的样子来上班啊!”
我在一旁帮衬:“这不是挺可爱的吗?”几个男孩一起摇头:“不!搞笑!”
我哈哈大笑!他们把我搞笑了。
瞧,尽管努力地靠近,可他们的心思我们未必完全懂。
我的徒弟何洁在设计活动时却另有一番思路:
我通常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里,寻找有效的教育。
在班上看见孩子嬉闹地玩“摸瞎”,
何洁就思考怎样让孩子比较有效的玩耍呢?
在有效的玩耍中,可以发展孩子什么能力呢?
于是,她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阅读活动《太阳和小鱼》。
这是一个关于太阳公公小时候的故事。
顽皮的太阳宝宝,
落到海底睡觉去了,
大地一片漆黑……
人们想尽办法,
请太阳宝宝回到天空,都无果。
一条小小的鱼儿游来了,它什么也看不见…a…
接着,孩子们帮助小小鱼找太阳。
这时,活动等于在玩“摸瞎”的游戏了。
1、出示画面后,老师:“小小鱼问太阳在哪里啊?”
于是,中班孩子群情激动:“这里!这里!”
“哪里啊?”老师装糊涂。
这里,孩子在无序的嚷嚷中,知道要以空间方位词来做指引才有效。
2、这小节时,孩子开始嚷嚷“往前……往后……”,
可是,扮演小鱼的孩子一把扯下眼罩:
“你们一起说话,我怎么听得清?!”
这时,孩子们决定由一个代表发指令。
3 、一个孩子站在“小鱼”面前发指令,却发现“向左……向右……”很不准确。
于是,孩子觉得,在“小鱼”身上找个标志,很容易将方位搞明白。
4、小鱼的右手上多了一个发圈。
这下,指挥者:
“向前……向有圈的那边走……向后一步……”,
很快,小鱼成功地找到了太阳。
5、这时,老师拿走了右手上的发圈。
指挥者卷起“小鱼”的右衣袖:
“好!开始……朝右……”
结果,毫无意外的找到了太阳。
我们可以看到,何洁老师在孩子倍感趣味的游戏中,寻找到合适的教学目标,依然可以在孩子自发的活动中,步步为营地完成教学。
活动现场,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我们觉得:对于孩子而言,有趣之下的有效教学,更有意义。
然而,有一天,何洁老师坐到我的对面,问:
“我们这样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创设着好玩的教学情景,
但是,以后没有好玩的情景,
这些孩子是不是就不会有效地学习了?
相反,在不好玩情景中长大的孩子,
反而会有效学习?”
是吗?悖论?再想想。大家一起想想。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扫一扫 主编 微信
进(全国幼师群)学习
[选最优之道 育至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