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封
每个家庭、每个班级,都会有成人想要去改变的儿童行为,但是,这种改变往往并不顺利,甚至事与愿违。为什么会这样?影响儿童行为改变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上一封来信描述了一次真实的经历,被认为是“难以改变的三个淘气包”,在短短一个下午时间,就发生的很大的转变,其中的秘诀是什么?儿童因何改变?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1
先有接纳,然后才有教育
每个人都希望孩子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却不易发生。简单粗暴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
终究,我们必须回到儿童的身上,才能解决问题——他想要什么?我了解他吗?他凭什么听我的?他信任我吗?
这个案例中,首先是消除了对抗;然后,慢慢,一点一点增进了解、建立起信任关系;再然后,以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先导,引入教育内容;最后,寻找机会建立规则。
循序渐进的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前提与条件,跳跃不得。这一过程。孩子对我们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当信任增加,他发现我们不是跟他对着干的那个人,不是为了限制他,而是接纳、支持他的人,这时,我们的建议才会有效。
2
捣蛋鬼为何变了?
从去年开始,我每周会回一封家长来信,也有老师的来信,都是讲孩子的各种问题,迄今已经连载了80多封。这80多个孩子的案例,非常有代表性,就像今天三个孩子的故事一样,它们可能对你正在焦虑的问题有所启发。
其中一封,讲到了两个特别淘气的小朋友。这两个孩子几乎“无法无天”,在班级中到处跑,把教具都扒拉到地上,中午别人睡觉他唱歌,总是往教室外头跑,在大厅墙壁上画画,在海洋球池里撒尿…
老师用了一年时间,试过各种办法,都见效不大。但是,当方法调整了之后——给够自由、寻找兴趣——就用了这八个字,仅仅两个月,孩子的改变就发生了。
老师专门来信,描述了孩子转变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点。他俩都喜欢海洋动物,于是老师就去淘宝上搜,淘到了一套海洋生物的模型,两个孩子高兴坏了。然后又做了海洋生物的分类卡片,做了海底世界的封套,在绘画课的时候,有一节主题是海底总动员,老师找来了跟海洋相关的绘本。两个孩子一下子有很多喜欢的工作可以做了。
过程当中又发现其中一个孩子喜欢螺丝刀,他对所有拧的工作感兴趣。这好办,老师就在班级添加了拧螺丝的工作,然后,无论什么东西坏了,螺丝松了,就带着孩子一起维修。
后来发展到,只要帮忙老师的事情,这个孩子都抢着要干,他要显示自己的力量。老师去厨房打餐,要提饭桶到三楼,没有电梯,这个工作成为了这个孩子的“专属工作”,谁都不许跟他抢,每次都特别自豪地拎着桶走进教室。
两个孩子喜欢画画,还居然喜欢英语,这些都一一得到满足。
随着成人从“认为我不好”、“想改变我”的那个人,变成了“接纳我、理解我、支持我”的那个人,孩子的行为就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从喜欢少数的工作,到老师介绍的其他工作也愿意尝试了,有的工作甚至可以做到40分钟。
3
有些孩子是老天派来,
要教会我们一些东西的
有的时候老天爷会派来一些特别的孩子,和平常的孩子相比,他们的个性更强,会给我们造成很多困扰。但是如果我们帮助了他发生了一些转变,我们获得的成就感也会非常不同。二十年后,听话的孩子我们可能记不住多少,但那些特别的孩子,我们一定记得。
老天很公平,想获得大的成就感与收获,代价和考验就会多一些。
这个下午发生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孩子的一些变化。但是,真正的改变,不会是一个下午完成的——成长是漫长的——到了明天,到了下周下个月,孩子们仍然会状况不断,这就是教育。
孩子的发展不会是一条直线,它们起起伏伏,但终归,只有找到孩子身上的那个“按钮”——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的“按钮”,改变才会发生。
4
管多,还是管少?
给够自由,管住底线。
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要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可以的。那么,管多,还是管少呢?真正需要父母和老师去管的东西,应当很少,这是第一个原则。
你不能什么都管,什么都说,规矩很多,这是当母亲的一个忌讳。母亲很容易因为爱孩子,就什么都去说,跟着屁股后面唠叨。其实,说的越多,越等于什么都没说,因为说多了孩子就烦了,反而把真正重要的事情给忽略了。
真遇到原则问题,孩子反而分不清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最好的状态是母亲很放手,孩子很自由,只要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环境,孩子干什么都可以。这就是底线,守住底线,绝不含糊,但多数时候不用过度管孩子。
这个平衡点,是每个父母老师要努力去把握的。因为孩子一旦从教育者手中习得并掌握了这一原则,他这一辈子就都够用了。
当孩子们在海洋球那个地方玩的很high的时候,我要不要冲上去,把他们喊下来?说慢一点儿?动作小一点儿?别乱跑?其实不用,只要他们的动作在正常安全范围内,就不用约束。
不要成为一个追着管孩子的人,你的存在,首先是陪伴,而不是管束。然后,更重要的是,接纳他们,了解他们,观察他们,发现他们,信任他们支持他们,寻找教育的契机。
找到兴趣点,从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室,把孩子的兴趣转化为可以专注深入一件事情的动力,可以自我约束的动力,可以驱动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动力。
育儿问题来信邮箱:
boyuanyuer2021@163.com
育 / 儿 / 问 / 题 / 合 /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