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朋友小朋友,你们准备好了吗?
亲爱的家长,您好:
再过几天,小班的宝贝们就要正式的进入幼儿园啦。相信很多家长现在是“紧张+期待”,紧张孩子第一次离开自己不习惯,但又期待宝贝第一次迈入校园的生活。
别担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朋友们和小朋友们都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1.不愿与人交流:不愿意与老师和陌生的小朋友交往,抵抗交往,躲避,缩在角落或无人之处。
2.强烈反抗:表现为哭闹打人、咬人、摔东西、抢玩具或是拒绝吃东西、喝水等。
3.阶段性体质敏感:由于刚进入新环境使孩子情绪波动较大,加上哭闹、紧张,体能消耗也较大,出现代谢紊乱,进而在一定阶段内引起体质敏感、易生病。
4. 尿床或尿裤子:刚入园的小班,由于老师掌握孩子的规律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自理能力弱的孩子而言,来到一个新环境,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要家长多带上几套换洗衣裤就行。
家长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心理准备:
爸爸妈妈要帮助孩子提前做好上幼儿园的心理准备,提前熟悉幼儿园,提前接纳幼儿园,增加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和期待。
1.开学前可以带孩子在幼儿园门外看一看幼儿园的环境及游戏设施,还可以通过老师发的照片提前熟悉一下班里的环境。
2.阅读一些绘本可以使幼儿了解幼儿园会发生的事,帮助幼儿和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生活,解决入园时的困惑和焦虑,以愉悦、放松的心情走进幼儿园。(推荐绘本:我爱幼儿园、魔法亲亲、我好担心等等)
3. 孩子要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工作,爸爸妈妈以及老人更应该做好关于孩子入园这件事的心理调试工作。家长要先放下思想包袱,一定要承认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自己,相信他们会有能力来独自面对世界中的各种挑战,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来适应幼儿园。
4.没有特殊原因,一定要坚持送园,千万不能因为一些小小的原因就轻易地放弃,我们要尽一切可能给孩子心理上和行动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自理、自主地入园,否则我们的动摇就会击破孩子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理防线。
能力准备:
进入幼儿园意味着孩子的集体生活就要开始了,引导孩子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是适应集体生活的重要基础,也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他的独立性。入园前我们可以尝试着帮助孩子学一下以下几种自理能力:
1.学会独立吃饭。
2.学会自己如厕。
3.学会穿脱衣裤、鞋子。
4.大胆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一起玩吧”;“老师,我不舒服”等)
物质准备:
1.方便幼儿穿脱的衣服和鞋。(不穿系鞋带的鞋)
2.挑选一个幼儿喜欢的小书包,在书包上标注好幼儿姓名,方便老师辨认。书包内装上两套换洗衣服。
3.把幼儿的物品都做好标记,以便幼儿和老师辨认。
接送“五忌”:
1.一忌“甜水等待”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
2.二忌“刨根问底”
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因为孩子的情绪是受客观环境影响的,成人的紧张和反常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3.三忌“迁就放纵”
孩子心里不愉快时,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迁就放纵”孩子。
4.四忌“零食补偿”
一些家长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回到家中,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饭,因为每天都有零食做补充,孩子会在幼儿园吃晚饭的时候“留有余地”,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5.五忌“偏听偏信”
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如家长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据此,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从而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心理准备、能力准备、物质准备这三方面缺一不可,每一项的准备对幼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爱上幼儿园,享受幼儿园的快乐生活。
总编:张丽
编审:翟文雅
编委:安梓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