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或培训咨询联系QQ: 或加微信号:18610206462
【推荐阅读】周念丽教授带你深入名园破解游戏观察、记录与分析难题!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教师应具有“激励与评价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关注幼儿日常表现”“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幼儿教师的观察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着观察幼儿的意识和能力。但纵观国内幼儿教育实践,教师在观察中仍存在着观察者的角色缺失、观察缺乏计划性、方法单一、缺少持续跟进的观察、解读分析不深入、措施制定和落实不充分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从根源上认识对幼儿进行观察的深刻意义,了解幼儿观察的主要内容,掌握观察与记录的方法,学会解读观察获得的信息并更好地运用观察结果。
第一部曲:深刻认识观察意义
深刻理解观察的意义对于幼儿教师建立牢固的观察意识非常重要。我们可用最简单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了解幼儿,支持教学,加强沟通,深化研究。”
1. 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每个幼儿以及全班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为科学评价幼儿获得证据,让评价“看得见”
观察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获得幼儿在活动中的精准图像,了解幼儿使用材料、语言表达、人际互动情况等,引导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倾向、行为特点、学习风格,调整环境与材料,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保证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观察可以促进教师生成课程,体现师幼作为课程建构者的角色
生成课程是教师、幼儿、教学内容及环境等多种因素互动过程中持续生长和发展的一种建构性课程,是以观察幼儿为基础的课程。教师通过观察,从幼儿活动的细节中揭示幼儿的想法以及他们的经验和兴趣,并通过生成课程做出回应。
3. 观察可以帮助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
教师通过对每个幼儿的观察,可以了解其个性特征;观察获得的信息可以作为家园沟通的素材,成为引发家长参与评价的桥梁,加强家园沟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观察可以强化教师理论知识,推动课题研究
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将学前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知识与幼儿的具体表现相结合,加强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对实践现象的理性认识,促使其围绕某个课题进行观察研究,建立课题研究意识,增进课题研究能力。
第二部曲:清晰建构观察思路
当前,幼儿教师在进行观察时最困惑的是难以把握对幼儿进行观察的内容,观察中思路不清,导致盲目观察。因此,无论在游戏中、生活活动中还是户外活动中,教师都应本着一个基本思路,即首先应从儿童发展的视角对幼儿在各个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
1. 观察幼儿学习品质方面的典型表现
主要指向于对幼儿在各领域学习中的倾向、态度、习惯和风格等进行观察。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兴趣高低、对活动的专注力、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对活动结果的关注等;还应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目的性、计划性,看幼儿是否主动选择喜欢的区域、游戏玩伴、材料,是否主动交往、交流、合作,是否明确自己的愿望,知道怎么玩;此外,应关注幼儿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看幼儿是否喜欢面对挑战,喜欢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自主解决困难。
2. 观察幼儿身体与动作发展的典型表现
身体动作发展状况是对幼儿进行观察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幼儿身体形态和功能状况、大肌肉和小肌肉动作发展状况、生活卫生习惯和自理能力、安全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观察。
3. 观察幼儿认知发展的典型表现
包括空间、时间和形状知觉等感知觉能力,比较与分类、判断推理、数概念与运算等思维能力,观察、想象、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观察。可以考察幼儿是否喜欢有难度的、有挑战性的材料;能否一物多玩,对材料有创造性使用能力,让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能否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经验,让自己的游戏富有变化等。
4. 观察幼儿语言发展的典型表现
包括对词的理解、掌握词汇的数量及性质,讲述、对话的能力,阅读兴趣与习惯,非文字阅读能力,前书写态度、兴趣和倾向性及其能力和方法等。可以考察幼儿在多种活动中的口语表达及前阅读、前书写兴趣和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5. 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的典型表现
包括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成分,爱心、同情心、责任感、集体感等情绪情感,交往态度、行为与策略,规则意识、任务意识、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幼关系等社会性行为。教师可观察幼儿参与群体活动的兴趣,在群体活动中的位置和作用,对玩具材料的分配和使用情况,发生同伴纠纷的频率及解决同伴纠纷的途径和方式,规则意识和守规则的能力,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等等。
此外,教师可以从不同活动的视角,按照不同类型活动的价值尺度来观察幼儿。如将室内区域游戏划分为角色区、建构区、表演区、美工区、益智区、科学区等,按照各个区域的核心价值来观察幼儿。例如,角色区主要观察幼儿社会交往、口语表达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经验等;建构区主要观察建构技能、合作性、空间知觉、审美能力的发展等。
第三部曲:清晰建构观察思路
幼儿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应做到“八有”,即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工具有方法、有重点有跟进、有技巧有分工。
1. 确定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的核心目的在于获得每个幼儿的完整图像,对其做出综合分析,发现共性和差异,同时了解全班幼儿整体发展状况,帮助教师做出有效的课程规划和调整,并为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提供资源。教师要观察的行为并非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单纯的物理行为,而是在一定情景中反映幼儿成长发展状况的有意义的典型行为,因而切忌无目的的观察,无预设目的、多对象的观察很容易使教师感到晕头转向。建议以班级为单位制定观察计划,包含目标、内容、对象、时间、地点、方法、步骤等内容,将观察活动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2.选择观察工具,确定记录方法
观察工具的类型包括两大类:一是传统的文本记录,二是现代的媒体记录。观察记录方法主要有连续记录法、表格符号记录法、图示记录法、现代媒介记录法等四类。连续记录法注重现场记录,常常以文字形式对幼儿行为表现进行快速、完整、客观的描述,重在记录事件的过程与背景,有利于教师深入理解和分析幼儿行为性质。表格符号记录法是一种旨在了解幼儿发展整体状况的易于量化的记录方法,需要预先设置行为细目,用一定的数字或符号代表一定的行为,即对行为类型进行编码,然后用编码的结果将观察到的行为记录下来。图示记录法即采用位置图、环境图的方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是一种直接的观察记录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观察记录的辅助手段。现代媒介记录法包括照相、录音、摄像等以电子媒介进行储存的记录方法,其作用在于能够全面、完整、生动地保存现场信息,有利于教师追溯事件过程,并为家园沟通提供生动形象的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配合纸笔记录,及时对信息进行描述和解释。在选择观察工具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工具,如果观察的是幼儿和区域材料的互动,则选择传统观察工具为主记录过程,辅以现代观察工具保留结果;如果观察目的是向家长提供参考,则可以考虑以简单易懂的形式呈现,比如设计简易的检核表或者生动的叙述性观察加上图片记录。其次,可以根据区域特点选择工具,如语言区大多使用复读机、录音笔,美工区可用相机记录作品,表演区可进行视频拍摄。
3.明确观察重点,进行跟踪式个案观察
观察计划是全面的,但又是有重点的。因为幼儿发展的方面太多,幼儿也太多,这样将每个幼儿的每个发展方面都进行观察着实是一个严峻的任务。因此,必须事先进行重点观察规划。观察一次不能判定幼儿的状况,要重复观察;要了解幼儿某方面能力的发展过程,可采取对该幼儿进行连续性跟踪观察的策略。
4. 掌握观察技巧,确定观察分工
面对幼儿游戏活动,教师应掌握观察技巧,在游戏活动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观察。如,游戏开始前 5-10 分钟和结束前的 5 分钟左右,可以通过扫描观察粗线条地掌握全班的游戏主题、内容等一般的行为特点;在游戏中间环节 20-30 分钟左右的时间可以进行定点观察,即对某一游戏内容进行重点观察,较为系统地了解幼儿游戏的动态信息,避免指导的盲目性;从长期观察的角度看,教师可以采用定人法进行追踪观察,即根据需要确定 1~2 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了解个别幼儿真实的游戏过程,以此引发教师支架教学。在观察过程中,班级的三人应根据幼儿和区域进行有计划的分工合作。
第四部曲:清晰建构观察思路
在观察基础上理性地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是区分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解读中,教师应注意以下要点:
1.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解读
幼儿行为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应了解其年龄特点,关注其发展常模。例如,当两名中班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实际情况,确定行为性质;对照年龄特点,发现中班幼儿行为的年龄特点:虽然其行为有意性开始发展,去自我中心化加速,有了稳定的玩伴,人际关系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并开始学习调控自己的情绪,但情绪情感不稳定,容易发生冲突;最终确定两名中班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是受其年龄特点的影响。
2.结合幼儿成长背景解读
幼儿行为虽受其年龄特点影响,但也有明显的个别差异,这些个别差异的来源除了生物因素之外,与幼儿成长的家庭背景关系密切。因此,在解读幼儿行为时,应结合家庭教育背景解读。如上述案例,在解读两名幼儿的冲突行为时,要找到问题背后的症结:也许是不成功的亲子关系以及长期缺乏同伴交往经验影响了其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能力。因此,重要的是改变其亲子交往模式,给幼儿提供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并逐步引导幼儿学习交往技能,以改变幼儿的行为模式。
3. 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理论解读
作为专业的教师绝不能仅仅限于观察分析表面现象。教师可以根据理论取向和每个流派的理论重心,确定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找到相应的观察点,对幼儿行为进行理论解读。如行为主义理论注重外部环境、强化、观察学习;精神分析注重幼儿早期经验和潜意识及本能欲望;认知发展学说重视幼儿与物理环境的互动;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人际交往和社会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上述冲突行为,可以从行为主义理论寻找依据:行为主义认为,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影响是促使人行为改变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是幼儿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所以,分析家庭因素有助于找到幼儿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改变环境可以重塑行为习惯。
4. 纵向横向对比解读
教师在解读幼儿行为时,首先要将幼儿与其原有水平进行比较后解读,通过引导和干预,让幼儿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这就是纵向对比。教师也应掌握全班幼儿的特点或大中小班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进行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的比较,这叫作横向对比。两种解读相结合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每一名幼儿,更有利于教师生成课程。
本文源自《山西教育》2019,作者: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 康建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冯卿雯 美术:吴建芳 终审:刘 菁
电子邮箱:327792652@qq.com
联系主编:优师教研(微信同号)
-=||=-收藏赞 (0)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