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课程故事】
一“叶”知秋
“果”然有趣
分园小七班主题活动
自由、自主、创造、愉悦是幼儿教育的主旋律,
我们跟随课程游戏化的理念,
巧挖自然资源,让课程走进幼儿的生活。
捕捉每一个教育契机,真正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成长。
课
程
起
源
#
小树叶飘下来啦~
户外时,小朋友们发现银杏树的叶子变黄了,随着秋风慢慢地飘了下来,他们纷纷跑过去拾起银杏叶,一片片的叶子犹如一个个跳舞的小精灵触碰着小朋友们幼小的心灵。
树上有果果!
它可以吃吗?
这个果果好小啊!
它是红红的~
幼儿园里神秘的“红果树”、“臭臭果”···也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好奇心,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指南》中指出:“3-4岁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于是,我们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出幼儿园自然资源的有用价值,以“一‘叶’知秋 ‘果’然有趣”为题,开启了一段奇妙的探索之旅。
教
师
思
考
01
兴趣聚焦
秋风吹下的落叶、树上的果实和幼儿园里种类繁多的树木是幼儿当下感兴趣的内容。秋季又是落叶最多、果实丰收的时刻,幼儿可以运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观察、交流和表现来获取经验。
02
理论支持
《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者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当发现幼儿对大自然、生活感兴趣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与环境产生共鸣和互动。小朋友们与树叶、果果和大树做游戏的过程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体会到秋天的季节特点和植物的变化,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主
题
框
架
典
型
活
动
一
你好 小树叶
#
寻,和小树叶交朋友
瞧!伴随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在空中翩翩起舞,拾起的叶子成为了小朋友们的玩伴,就这样,一场探究树叶秘密的游戏开始了……
介绍树叶朋友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方式真实地感受树叶的奇妙;在周末的时候,他们化身“小小调查员”和爸爸妈妈到公园里、小区里寻找着“树叶宝宝”;寻叶之旅结束后,小朋友们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自己找到的树叶“朋友”。此次“寻叶”活动帮助小朋友们认识到了许多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树叶,积累到更多关于树叶的经验。
#
玩,和小树叶做游戏
小朋友们发现幼儿园树上的叶子都飘落下来了,他们捡起地上的树叶,一个个跑到老师身边。
崔老师,快看,这片树叶红红的。
叶子就像一把小扇子!
叶子和我的手一样~
那么树叶从哪里来呢?
树叶是从树上飘下来的。
说着秋风渐起,一片片树叶从高高的树梢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轻盈的蝴蝶。叶子可太调皮了,落在了泥土上,落在了草地上,也落进了小朋友们的小小世界里。就这样他们模仿着树叶飞舞的样子,旋转着、跳跃着···乐开了花。
1
3
5
2
4
6
户外游戏结束后,小朋友们踩在落叶上面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叶子飘呀,飘呀,小朋友们捡呀,捡呀……他们慢慢发现落叶似乎是捡不完的。崔老师一起把手中的落叶全部扔向了天空下起了一阵“树叶雨”,在这场树叶雨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一起欢笑!
哇!这简直太好玩了。
太爽了,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雨。
下雨啦,下雨啦,幼儿园里下雨啦!
好多树叶啊~
#
探,小树叶的秘密
《指南》中指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
丁丁在捡银杏叶的时候,突然举着着叶子问道:“叶子上细细的线是什么呢?”
是它的花纹吧!
像头发一样细。
叶子上面有好多呀!
为什么每片树叶都有线呢?
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个不停,看到他们开始对叶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便和他们一起查阅班里的电脑。我们了解到叶子的秘密真是多,叶脉是生长在叶片上的小管子,树叶宝宝喝的水、吸收的营养就是由这些管子输送的。所以,树叶宝宝长在树妈妈身上时才会这么绿,这么漂亮。
原来,叶脉是小叶子的吸管啊!
为了让小朋友们对叶脉进一步了解,在细致入微的观察后,他们用捡到的树叶勾画起叶脉来,用小画笔仔仔细细地勾勒着叶脉纹理。一片一片叶子连结起来变成了小树叶挂饰。
树叶挂饰在教室内存放一天后,树叶慢慢变干、卷了起来。小朋友们在户外捡到刚落下的树叶是湿湿的,借助前期叶脉的经验,这个时候小朋友们有了新问题···
小树叶为什么会变干?
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没水喝了!
我便追问到:“为什么小树叶会离开树妈妈呢?”
在绘本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因为天气变冷,树叶宝宝会离开树妈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喝水。
天气变干燥了,
我们要和植物宝宝一起多喝水呦!补充水分不口渴!
小朋友们在观察、体验、感悟中体会着生命的循环与往复,感悟着大自然的奇妙与温柔!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深奥”的问题。在发现问题后,师幼共同收集资料从而解决问题,通过环境的刺激,幼儿能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
#
绘,小树叶变变变
《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初秋时节的幼儿园,随处可见许多漂亮的树叶:红的、黄的、绿的、橙色的、咖啡色……色彩斑斓的落叶吸引了小朋友们好奇的眼光,他们纷纷捡起了落叶。那么,捡回来的树叶可以做什么呢?
01
小动物变变变
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将落叶融入美术活动。小朋友们在收集、整理、摆弄树叶的过程中,结合简单的工具和技能,开展树叶组合、粘贴制作游戏。游来游去的小金鱼、长长“尾巴”的小松鼠、满身是“刺”的小刺猬···应然而生,活灵活现。
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着美术表现,不仅能够逐步提高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将他们的作品投放在情境中展示,制作成为互动式墙面进行游戏,更加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02
我要变成设计师
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场所。在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户外时,小朋友们又捡拾了好多树叶···
这些树叶我们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做衣服吧!
听到滢滢的话后,她身边的女孩子眼睛都亮了起来。第二天,在自然创意区里我们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塑料透明衣、圆盘,他们把捡来五彩缤纷的叶子来贴在塑料纸和圆盘上,变成了一件件童趣盎然的创意服装或者花环。
在万众期待中,我们一起迎来了树叶时装秀活动。小模特们穿上树叶服装、戴上花环“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十分兴奋,迈着“模特步”走上了红毯“秀”一把。不仅锻炼了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而且他们把自己最自信、最大胆的一面表现出来。
二次、
树上的果果
长在树上的果果
#
猜,你是谁?
秋天悄然而至,在捡拾树叶的过程中,小朋友意外的发现了操场的一侧有几棵树和其他的树长得不一样,结的果子小小的、红红的,小朋友们开始了激烈的讨论。神秘的”红果树“激发了小朋友们浓厚的兴趣。
这是什么树?
我知道!这是红果子树!
红红的果子真好看。
我家里也有一模一样的红果树!
我们家的树上红红的是大苹果。
我家也有,这是海棠树!
《指南》中指出:“3-4岁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教师应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一次意外的发现让这棵结着红果子的小树成为小朋友们的兴趣点。
#
摘,红红的海棠果
红红的海棠果总是吸引着小朋友们的注意力,钰钰说:“我们家就有海棠树,这周我还摘海棠了呢。”小朋友们也期待着可以在幼儿园进行一次有趣的“采摘”活动。我们用什么物品来“盛海棠”呢?在自然角里有小竹筐和小竹盘,问题迎刃而解,出发!小朋友们在树下如小鸟般吱吱喳喳说个不停···
哇!好多的海棠果,都把大树压弯了!
我得用力气才能摘下来。
小朋友们有的踮起脚尖摘果子、有的小心翼翼把果子放在篮子里,有的迫切的向好朋友展示自己采摘的海棠果。红彤彤的海棠果,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鲜艳。他们看着自己辛苦付出得来的累累硕果甜甜地笑了。
《指南》指出:“大自然以及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小朋友们在了解和观察海棠树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答案,提高了观察和探索能力。与海棠树的互动中,对海棠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积累了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
玩,区域里的海棠树
《指南》指出:“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创造是指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审美心理意象,利用艺术的形式语言、艺术的工具和材料将它们重新组合,创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的能力。”
有了前期摘海棠果的经验,小朋友们纷纷表示想要做一颗属于自己可爱的海棠树,于是小小艺术家们便开始创作了。小朋友们拿起皱纹纸用团、搓、揉等方式揉成一颗颗圆圆的、红红的“海棠果”,把它们一颗接一颗的粘在纸盘做成的“树冠”上;接着用牛皮纸撕成出小纸条,粘在卫生纸筒上作为树干。由于海棠树“头重脚轻”,总是站不住,我们选择了圆木片作为底托增加重量,这样海棠树再也不会倒啦!
源源在积木区游戏时,他发现搭好的公路周围并没有辅助材料可以装饰他的公路···
咱们的班里面有你需要的玩具吗?
我找到了海棠树!我想把海棠树搬到我的公路旁边,这样多漂亮!
源源一眼就看中了放在美工区的海棠树,把它放在了公路旁边,一边欣赏一边开心地笑了。就这样,海棠树成为了建筑区非常受欢迎的游戏材料,通过投放新的辅材——海棠树,小朋友们搭建的思路和对周围建筑的观察越来越深入,搭建出了越来越多的作品。
误打误撞,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发现了一颗海棠果树。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探究了“红果树”的秘密。课程因幼儿的兴趣而生,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课堂,从初识海棠树,到走进海棠树,最后到探索海棠果,这个秋天我们收获满满。待明年春暖花开之际,海棠树发出新芽,开出美丽的花朵,还会有新的有趣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探秘…..
落在地上的臭果果
#
闻,臭果果
我们在去往轮胎山的路上,走着走着,小朋友们突然捂起了鼻子!
老师,这里好臭呀!
到底是什么臭东西呀?
我来看看,到底是哪个臭东西?
从小朋友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这阵“臭味”特别有兴趣,很想要找出这个“臭东西”来一探究竟!于是,我们便开启了一场“有味道”的探索之旅。小朋友们开始寻找这个奇怪的“臭东西”!翻翻这片树叶、摸摸这根树枝…很快,小朋友们发现了“臭味”的源头,原来是一种黄黄的果果。前期小朋友们认识了银杏树叶,原来,这个“臭果果”是银杏树上掉下来的果子。
#
查,臭果果可以吃吗?
恩恩捡了一颗地上的果子捏了捏说:“它好硬呀!”
钰钰拿恩恩手上的果子后,捏了捏鼻子说:“这也太臭了吧!”
沐沐在一边说:“和榴莲的味道一样!”
鑫鑫在一旁说道:“这么臭可以吃吗?”
猜一猜
「银杏果」可以吃吗?
15人正在参与猜想
5人认为可以吃
10人认为不可以吃
于是,小朋友们带着问题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调查。第二天,小朋友们把调查结果带回到了幼儿园,介绍着自己的发现。原来银杏果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吃了有通畅血管、改善大脑功能、增强记忆能力的功能,银杏果不能直接食用,生吃会引起食物中毒。
在寻找臭果果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小朋友们带着任务观察到了幼儿园的每个户外角落,增加了对幼儿园的了解,初步的任务意识也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我们要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关注到了每一个寻常时刻幼儿的兴奋点,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把其生成宝贵的随机教育活动,让幼儿成为主动探索者。
“松”你一颗小果果
户外游戏时,小朋友们发现地上到处都是树枝和树叶,原来是因为前一晚刮大风掉落下来的。这时,肉肉突然举起了一颗黑乎乎的东西并大喊:“快来看,我捡到一颗“松果”!”小朋友们一窝蜂地围着肉肉,被她手中的东西所吸引。此时此刻大家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快看,这里有一个球。”“松果是从哪来的?”“小松鼠忘拿了吗?”紧接着小朋友们在操场的地上、小松树上发现了很多松果···
小松果的家
松果是幼儿生活中很常见的自然材料,班里收集到了许多松果后,小朋友们对松果的外形特征展开想象。“松果上面摸起来扎扎的,好像小刺猬啊!”在美工区,小朋友们运用捏、团纸黏土等方式把圆圆的彩色“果子”粘到了松果上,然后贴上可爱的小眼睛,就这样一只只可爱的小刺猬应然而生,形象而生动地诉说着他们的创意。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幼儿成长与发展
1.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小朋友们在发现、探究、表达中与自己的已有经验链接,慢慢拓宽对树叶、果果和大树的理解。
2.在大自然里,小朋友们一起用眼欣赏,用耳倾听,用肌肤感受,用心体验,运用多种感官去发现自然、探索自然。
3.小朋友们充分地感受到了大树的变化、落叶的美和果实的多样性。对秋天明显的季节特征形成了初步的认知。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4.在创意美术活动中,小朋友们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更加的灵活;作品展示在班级环境中,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5.在家园互动中,小朋友们初次尝试带领爸爸妈妈完成任务;能够在亲身体验过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活动总结
#
捕捉价值点,引发幼儿探究兴趣。
幼儿园课程需要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放在首位,主张以幼儿主动热情学习为导向,倡导幼儿基于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充分利用园区资源,同秋天一起迎接小朋友们的到来。师幼以”寻叶“、”猜果“、”玩果“为基点,初步建立观察、探究经验,体验动手、动脑的乐趣。
#
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抓住时机、注重观察、捕捉幼儿的需要,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随时抓住幼儿的提问和兴趣点在前,支持引导在后。通过“寻、玩、探、绘、闻、查”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体现了对幼儿的观察、了解和尊重。
#
自然物创意表现,持续激发幼儿兴趣。
丰富的自然物是幼儿多元感知体验的基础,树叶、松果等自然物成为了幼儿创作的原材料。“树叶时装秀”、“松果大变身”等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既是美的享受,又是表达创意的体验。同时,提高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
合理利用家长资源,为满足幼儿兴趣助力。
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作良好的条件。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外出“找秋天”,摘果子、捡叶子···不亦乐乎。家长的不断参与是保证活动能够不断拓展、丰富的关键因素。不仅让主题活动更加丰富,而且也促进家园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家长资源与幼儿园资源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和进步。
幼儿园里的一草一木
都对幼儿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他们天生喜欢和大自然亲密对话,
喜欢在大自然中发现、探索、操作。
幼儿在接触自然中发现秘密,
教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转化成课程资源,
幼儿将会在不断的经验积累和探究过程中
获得最大的收获。
撰稿:崔潇远 高迎春
排版:崔潇远
审核:刘彩云 贾艳丽
延庆区第四幼儿园
生命·自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