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老人与孩子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一元钱,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五角钱。他解释说,自己病了,只能少给一些。五角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一角。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一角,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动机。
我们做与不做一件事,都有动机驱使。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指人们为外在的金钱、名誉、奖励等做事的动机。如果驱使我们做事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容易被外部因素所控制,成为金钱、名利等的奴隶。内部动机,指人们不为外在奖励、而是为内心的愿望而去做事情的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
有家长经常说自己的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差,要催促多次才去学习,这就反应出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不足,要靠外在因素推动才能去学习。要提高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就是要培养孩子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许多家长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这种“学习”,是学校里老师所教、考试所考、对将来升学有重大影响的学习。这只是狭义的“学习”。而广义上来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说话、走路、待人接物、做饭洗衣等等,人生一切皆需要学习。
故事:玻璃箱里的跳蚤
有人做过实验,把能跳一米高的跳蚤,放在半米高的玻璃箱内,盖上玻璃盖。跳蚤一开始,总是撞到盖子上,过一段时间后,跳蚤就适应了,不再跳那么高,而是把高度控制在接近箱盖,又撞不到盖子的高度。这时候,去掉玻璃盖,跳蚤完全有能力跳出玻璃箱,可是,跳蚤仍然把跳的高度控制着,并不超越玻璃箱的高度。
探索世界,不断学习是每个孩子的本能。好奇心是天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做家长的,是如何对待孩子小时候最初的探索呢?当孩子要玩沙子时,我们经常怕脏,不让玩;当孩子要自己穿衣时,我们嫌慢,帮他穿;当孩子想看漫画书时,我们说看这个没出息,还是看名著吧……我们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感受,践踏了孩子的好奇心。我们用自己的观念,妨碍着、代替着、控制着孩子对世界的探索。等我们把孩子训练得已经习惯受到约束,什么都不乱动了,什么都不尝试了,我们会发现,这孩子怎么什么都不感兴趣?孩子再也走不出我们设计的玻璃箱。
面对孩子的探索,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成长。
要想引导好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与快乐,就要了解未来社会的需要。目前科技发展迅速,知识不断更新,仅靠知识,是不能立足的。未来社会,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独立思考,有学习能力、积极心态,善于合作、沟通的人。这些比单纯的考试成绩,要重要的多。
要引导孩子,还要了解孩子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电脑游戏那么吸引人?因为游戏的情节总是新奇多变,充满想象,不断加分,具有挑战性,给人成就感。我们要吸引孩子,就要用适合孩子的办法引导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是什么。
故事:儿子20元买爸爸一小时时间
一个爸爸总是很忙,回到家,也是经常在电脑前加班。6岁的孩子希望他能陪自己玩一会,爸爸总是说,我要忙着工作赚钱。孩子问爸爸,你一天工作能赚多少钱?爸爸说,很多,你数不清的。孩子又问,你一小时能赚到20元钱吗?爸爸笑着说,“当然能!”过了半年,有一天,孩子拿着20元钱来找爸爸玩,爸爸仍然说要工作,孩子说:“我攒了半年,总算有20元钱了,现在这个钱给你,我要买你一小时时间,赶快陪我玩一小时吧。”
许多家长都想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可是,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是否考虑了?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人的动机,提出了五种基本需要理论。
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感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就是不断自我进步、实现全部潜能的愿望。自我实现的形式可因人而异,各种职业、年龄的人,只要尽自己所能,都可以实现潜能。
低层次的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满足时,是无法产生高层次的需要的。而高层次的需要一但产生,就可以克服低层次的困难。比如,一些科学家为探索真理平时能忍饥挨饿、关键时刻能冒生命危险。求知与创造的动机,就属于自我实现需要层次。当然,低层次的需要,也能产生一些学习的动机,但都不如最高层次的需要激发出来的动机强大。
现在大多数家庭里,孩子的生理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但其他的需要,就不一定了。有的家长自己的工作压力大,整天焦虑担心,情绪不稳定;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好,即使瞒着孩子,孩子凭本能也能感觉到。这些情况,都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不能安心学习。尊重的需要,也容易被忽视的。四川某学校调查,家长认为自己都尊重孩子,但有40%的学生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在孩子眼中,不尊重的表现有:对孩子不耐烦,拿孩子出气;随意打断孩子说话、游戏;辱骂孩子,贬低孩子;阻止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抢先回答别人问孩子的问题;做决定不与孩子商量,不告知孩子等等。
我们希望孩子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就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满足孩子的四个层次的基本需要,激发孩子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先住在墓地附近,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搬到了市场附近,最后又搬到学校旁边。
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这个故事揭示了,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孟母之所以让人敬佩,是她不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没有好环境,就主动寻找好环境,创造好环境。在外部环境不容易选择时,家庭内部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
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看到什么,就学什么。我们的孩子,哪个不希望成绩优异,让人羡慕?孩子不是冰冷的学习机器,而是有心理需要的、成长中的人。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身为家长,就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出了哪些问题?有没有主动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有没有给孩子扫除成功的障碍?有没有成为孩子的榜样?在孩子遇到压力与困难时,有没有给孩子强大的支持?
我们期待孩子爱学习,就要自己也做爱学习的家长,不断学习,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提高教育水平,才能给孩子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