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这位老师吗?今年3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十几年前的一个讲座视频突然火了!(视频详情点击《一个视频惊醒无数家长,6岁前一定要做好这6件事》)
视频中李老师金句连连,家长们纷纷拿出本子记下了笔记。十几年间,李老师已经是白发苍苍,也留下了更多值得深思的发言。今天,就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
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话语的
第一个视频,李老师讲了情感发展。
就如同依恋关系是从抚养人开始的,孩子情感的产生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抚养人开始,发展到家庭,再发展到友情。
在情感发展到家庭这一层面时,有好几种模式。
1.多对一,多个家长照顾一个孩子,孩子的情感发展丰富。
2.一对一,一个家长照顾一个孩子,孩子做事最专注。
3.一对多,一个保姆/保育员照顾多个孩子,孩子的情感发展匮乏。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差异,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多对一的模式下,家长之间口中有话,孩子的耳中有声;一对一的模式下,孩子只关注抚养人的话语;而在一对多的模式下,孩子收到话语的机会少之又少。
由此,李老师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话语的。
之后,李老师又举了一个换尿布的例子,妈妈换尿布时废话连篇、爱语绵绵;保姆换尿布时动作利索、毫无交流。在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中,孩子的情感发展就产生了差异。
1.我们抚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孩子的言语互动。如果你只是放任孩子玩耍,自己却拿着手机在一旁,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幼儿园中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不可能做到与每个孩子亲密互动。因此,情感的培养是需要家庭与幼儿园一起配合、不断努力的。
被欺负了当然要“打回去”
第二个视频,围绕着“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面对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很多家长纠结的点在于“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但李老师告诉我们,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分两方面去思考。
首先,我们要防止孩子去欺负别人。为此,我们要告诉孩子,如果你真有力量,那绝不是用来欺负弱小的。
其次,我们要防止孩子被别人欺负。第一个要做的,就是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有强健的体魄是不被欺负的基础。
还有,我们要教孩子反抗。当然,不是简单地“他打我,我就要打回去”,而是要孩子学会用技巧保护自己,同时不能伤到他人。这对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也很有意义。
“如果谁欺负你,你就打回去!”很多家长会教孩子这么做,这的确是在保护孩子,可这真的利于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吗?“你要真有力量,一定要找比你强的人”,简单的一句话蕴含哲理,比简单粗暴的“打回去”要合理得多。
百依百顺是在培养逆子
最后一个视频,是关于让孩子“受苦”的。
有人向李老师提问,她的童年经历是怎么样的,是什么造就了她现在的性格呢?对于这一问题,李老师聊起了她的童年经历:
大跃进时代的独生女,父母都忙于工作,56天的她就被送去了幼儿园。从小到大,妈妈让她学游泳、学自行车、参加拉练……总之,童年的她受了“很多苦”。
但正是这段经历促进了李老师的成长,她说:“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到后来承受力就越好。”
由此,她也提醒广大家长,照顾孩子一定不能太周到,如果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很可能养出一个逆子!
很多家长不愿放手,生怕孩子受到一丁点儿的伤害,恨不得每件事都替孩子包办。但在这样呵护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没有一点点承受力,一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
更为可怕的是,孩子会认为你的爱是不求回报、是无穷无尽的,变得一味索取。一旦你稍不满足,他们很容易胡闹。
写在最后
平实的话语、生动的案例,讲出了多少教育中的问题、点醒了多少仍然在犯错的家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