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卓课程是大碶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基于园情,将“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发光”作为我园的课程核心理念,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节律,以儿童积极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为主要价值导向,支持儿童自发游戏、自主探究、自觉操作、自由表达。
基于课程理念的引领,各个班级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园独特的优势资源,结合幼儿的活动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班本课程项目研究。从项目来源来看,主要分成了“竹林项目游戏”和“班本项目游戏”,为了总结和分享各班的课程经验,特开展本次“积微成卓——班本课程分享”专栏。
活
动
缘
起
乐乐: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宝藏呢?
丁丁: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宝藏?
远远:用什么东西可以很快把宝藏挖出来?
开心:宝藏就是大宝石会闪光的吗?
昊昊:宝藏是谁藏起来的?
亮亮:挖宝藏需要注意什么?
根据孩子们对寻宝“我想知道”的讨论,绘制了本次活动的思维导图。
教师有话说:小班孩子对寻宝充满了好奇,有探索的兴趣。通过绘本《寻宝》故事让幼儿对寻宝有初步的了解,知道寻宝中要细致地观察、耐心的寻找才能找到宝藏。
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对玩沙工具并不陌生,在沙子里使用工具也有一定的游戏经验。在寻宝活动开展前,我们进行了“工具大猜想”,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
然而在竹林寻宝中,泥土比沙子要难挖,所以在选择的工具上我们进行了塑料工具和铁制工具的对比,让孩子知道哪种工具更适合竹林寻宝。了解工具的多样性以及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学习使用工具挖土,初步掌握挖土的技能。
烨烨:我的小铲子好好用,我肯定能挖到宝藏的。
远远:这个铲子好难挖土呀。
轩轩:我用小小耙子,在地上一抓土就抓开,我可厉害了。
妍妍:我第一次是用大铲子的,怎么也挖不动,我不高兴。
萱萱:我的工具很好用,我还挖到了我的宝藏,我很快乐。
烨烨:我在竹林寻宝的时候,我什么都没有挖到,有点不开心,还想再去挖一次。
寻宝开始,孩子们一进入竹林就开始寻找标识,立刻投入到挖宝中。由于部分幼儿手臂力量不够,表面的泥土一挖看看没有就失去继续挖下去的动力,然后就去别的地方挖。当看到别人挖出宝藏时立刻投来羡慕的眼神。第一次去竹林挖宝,教师在活动前应该把藏宝的泥土松一松,降低挖宝的难度,以便于孩子挖宝,体验挖宝的成功的喜悦,为接下来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嘉嘉:我找到了羽毛标记,地下一定有宝藏,哎呦,哎呦!
萱萱:嘿嘿,我找到了宝藏,我的宝藏是一颗笋。
开心:找到宝藏了,我把宝藏挖出来了啦。
想想:老师你看我找到宝藏啦。
在活动的一开始幼儿就对藏宝很感兴趣,钻入竹林后立马开始选址挖洞,可是部分幼儿坚持性不足,这里挖挖,那里挖挖,就是挖不出一个合适深度的洞洞。在老师的提醒后,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地方藏好宝藏并做好标识。回到教室说出自己藏宝地时,有一小部分的幼儿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藏宝地,只能说出自己的标识样子,而只有小部分幼儿能记住之前说的标识,大部分幼儿都是去寻找标识,还有一小部分的幼儿是漫无目的的挖掘。幼儿分工合作,开始分组藏宝,一组幼儿去藏好宝藏,一组幼儿去寻找宝藏。
昊昊:我要把宝藏藏在这里。
瑾瑾:我觉得这里会有宝藏。
藏宝活动中出现了找不到自己宝藏藏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回教室后孩子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得出需要用一个不一样的标志来分辨藏宝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很快找到的结论。于是大家动手设计了一个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宝藏标识。
根据活动开展的走向调整了思维导图,形成了第二次的思维导图:
教
师
心
语
图文提供:周翠玉小一班教师
排版编辑:陈诗雨
审核:大幼宣传组
小成大碶巧美致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