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第22届深圳读书月伴着中心书城的浓浓书香正式启动。从2000年11月深圳举办首届读书月以来,深圳持之以恒推动全民阅读,为这座青春之城注入沁人心脾的诗书之气。阅读已经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
读书月之“好书推荐”栏目,邀请集团幼儿园的园长、老师、家长和孩子为大家推荐好书,为读书月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添薪加火。
”
书是五彩生活的万花筒
是大千世界的缩影
让我们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
让书香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本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机关幼儿园幸福海岸的家长
为大家带来的精彩图书吧!
好书推荐
读《教育的力量》所获
钟小玲 家长
《教育的力量》是北师大教育学院肖川教授近二十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精选集。收录在这本集子中的文字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社会、人生和教育问题的明睿洞察,对教育理想的热切追求,对人类不灭良知的深沉呼唤,对人生当有境界的祈望和希冀,字里行间彰显出作者力图用热诚去点燃希望之火,用生命去守护正义与光明的良苦用心。我非常推荐给同行老师们阅读。在阅读中,我不断地思索并追寻着答案,掩卷沉思,眼前似云雾散开。
一、 教育的问题
“所有的教育问题最终都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原因就在于,教育是社会的教育,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教育中的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是文化的继承者,文化的遭遇者和文化的创造者。”P26
身为教师,我们时常进行教育反思,可反思多了,有些问题反而想不明白了。要怎么教,为什么要这么教?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那为什么要提高课堂效率?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那“发展”又意味着什么?怎样才叫“发展”?… …如果继续这样再问下去,最终的问题必然涉及“人为什么这样活着?”“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什么是美好的社会?”等等这样带有终极关怀的哲学问题。
刚入行的时候,我们都曾经满怀希望,可慢慢地,现实压倒了理想,埋怨多过了理解:学生不够聪明,家长不够理解,政府不够投入… …教育界有林林种种的问题,但每一个问题又都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育能解决这些宏大的问题吗?我们能够做出终极判断吗?我们能改变社会的现状吗?如果不能的话,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到底能做什么?
二、 教育的信念
“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创生和灵魂的感召。如果教育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行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来取代教师,正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建树,心灵只能有心灵来感召,所以,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P24
教育联系着历史与未来,是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有效切入点。教育直接影响着下一代,当下的教育,就是在创造未来。我们可能用尽全力也无力改变现状,但也许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却可以在未来成为新时代的标准。创造未来是人生莫大的梦想,投身于一个造梦的事业,更是让人莫名兴奋。
也许我们当初入行时有诸多的无奈与不情愿,许多教学行为也是出于外在的强制,整个教学过程也显得机械、麻木与冷漠。但如果我们已然摆脱不了“教书”的宿命,那么,是否能在宿命中也活出一些生命的意义呢?如果能想清楚教育的“问题”,我们所做的一切也许就能恢复本来的色彩,呈现生命的美丽。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就可以慢慢形成一种对教育的信念。因为教育信念的确立正是基于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的期望。理想社会不是在空气之下,没有暗箭,没有子弹,没有偷窃,没有陷害,没有仇恨,没有疾病,没有身不由己的说辞和悲伤的眼泪,有的只是阳光、水果和爱情,永远面朝大海,永远春暖花开。理想的社会脱胎于现实的缺憾,个人的自由,社会的公正,政治的民主和经济的繁荣,应当都是题中之义。而这样一种理想,难道我们不相信,不追求吗?当我们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能改变世界的时候,我们也就有了对教育最坚定的信念。
人类生生不息,不管沧海如何变桑田,人性始终在黑暗与光明中徘徊,教育因而永恒。永恒的教育,需要我们以执着的信念,更多去彰显人性的光辉,更多关注人的成长那充满曲折和艰辛然而令人心动的历程。
三、 教育的体验
“教育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是师生精神生活的过程。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使得对于作为精神成长的教育过程的言说,只能是‘言近而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P14
教育是一种精神交往的艺术,很难用量化的语言来确解(凡是能够用精确数据来描述的教育事相,基本上都是教育的外在形貌,比如校园的面积、在校人数、考试分数、升学率等等),只能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通过营造意象来表达渴望与向往,表达人类内心深处永恒的冲动。
既然关于教育的表述,只能是象征性的、隐喻性的,那么,对于教育过程的理解就只能是见仁见智,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也没有唯一有效的措施。教育的品质如何,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对于充满变数的复杂微妙过程把握的艺术水准。
叶圣陶先生曾经将教育视作农业生产,强调教育是一种生命的生长过程,而非加工制造过程,很难做具体的专业分工,也不可能按照事先确立的标准进行批量生产。从这个角度出发,那我更愿意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提供过程体验的服务行业,课堂教学就是给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体验,并从中得到精神升华。
农业生产可以解决有什么吃什么;工业生产进一步保证吃什么有什么;而服务业的重点已不再是吃的东西本身,而是吃的过程,即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比如,母亲为小孩过生日,在农业时代,母亲很可能拿自己的面粉、鸡蛋等材料,亲手做蛋糕;到了工业时代,母亲可以在商店挑选做好各式各样的蛋糕。到了今天,母亲可以不用做蛋糕,也不用买蛋糕,而是请专门的服务公司为小孩筹办一个难忘的生日晚会。令小孩难忘的已不再是蛋糕有多么好“吃”,而是生日有多么好“过”——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精神体验。
体验是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意识中产生的一种美好的感觉。任何一次体验都会给体验者打上深刻的烙印,几天、几年、甚至终生难忘。一次远航、一次探险、一次漂流、一次蹦极,所有这些都会让人对体验的回忆超越体验本身。农业和工业是单向度的,不与对象发生关系;而优质的服务所带来的体验则不然,任何一种体验都是个人身心体智状态与那些筹划事件之间互动的结果,服务对象充分参与其中。
“吃什么”的教育是一种“简单的操作性行为”,充满着匠气;而“怎么吃”的教育则是“精神交往的艺术”,充满着灵气。我们的课堂应当给学生提供的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是在其他课堂上无法得到的。要营造这样一种课堂,并不一定要求我们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艺,最重要的是尽量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像教师最先记住的是那些有个性的学生一样,反过来,越是个性化的课堂,学生越是难忘,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独特的体验。当然,课堂的“个性化”,并非是指教师本身的特立独行,而是要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来量身定做。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千篇一律的课堂无法调动他们融入其中,而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情绪、体力、精神”根本就达不到学习的状态,也就无所谓学习体验。相反一旦贴近学生的“个性”,便能激发学生的情绪,从而真正进入一种体验状态。
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这种活动不同于任何制造业的活动,也不是一个操作流程。教育作为一种关照精神成长的活动是无形的,但比有形的东西更不可或缺。
“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P12
我们的教育,除了所学的东西,还剩下什么呢?如果我们的学生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人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书;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人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赞叹;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 …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只是空空如也。
最后,引书中的一段文字,与诸君共勉:
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自由社会的建设者。
– End –
编者注:本文所有图片未经同意,一律禁止他用。
编辑|梁海妍
审核|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