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一门艺术,记录是一种语言,分析是一种能力,指导是一种智慧,它们都是教师读懂儿童、走进童心的桥梁。《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必须观察,分析并记录幼儿的发展情况。”观察记录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没有科学有效的观察记录,就难以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为了继续帮助教师找准观察的“眼”,掌握记录的“式”,解读幼儿的“行”。集团二幼特时萍教授在总园开展《如何观察与支持儿童》主题讲座,集团二幼及5所分园的教师们一起参加了本次培训活动。
时萍教授
1985年任职于江苏省教科院,助理研究员职称;1997年任职于深圳教育学院,副教授职称;2005年至今任职于香港耀华国际教育机构幼教研究部,香港耀中幼教学院客座教授。
曾兼任江苏省及深圳市幼教学会理事,深圳市教育督学,深圳市在职幼师培训专家组成员,深圳特区教育杂志专栏作者。
曾参与国家、省、市级多项课题研究。
在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幼儿园课程建构与实施、幼儿读写教育等领域有较多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
讲座开始前,集团二幼园长杜锦绣园长发表讲话,感谢时萍教授莅临集团二幼开展讲座,同时强调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集团二幼将持续努力为老师们提供机会促进教师发展,进而促进幼儿成长。
讲座开始,时萍教授通过与老师们讨论引出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观察和记录?用什么时间、方式观察记录?如何带着问题观察?”
接着时教授通过案例分析告诉教师们何谓观察,观察不仅仅需要用到视觉,还需要听觉,语言等多种方式的参与,确实的感知、发现、体验被观察对象。记录方法可以用脑子记下来,拍摄或者是飞快地写下儿童对话,观察儿童学习,尽力去理解他,跟儿童互动与引导。
时萍教授还提到教师在观察儿童时要注意:
1、关心儿童的活动过程,是否感兴趣;
2、参与过程中是否有目标,是否有反馈,在难度与技能间是否得到平衡,是否专注而投入,对当时情境是否认知,是否不怕失败,忘我、忘时、享受。
3、遇困难或不确定因素时是否能坚持,关注孩子的学习性目标。
4、活动过程是否与他人沟通。
5、是否为共同的活动和共同关心的事做出贡献与责任。
这样教师才能做到观察时心中有目标,记录有方法,干预有效果。
通过本次研讨,集团二幼教师充分认识到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只有具备观察的敏锐力,关注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寻求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才能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而观察记录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幼儿,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时它也能帮助教师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 End –
编者注:本文所有图片未经同意,一律禁止他用。
文|古群
图|朱安安
编辑|陈静珊
审核|凌晓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