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上学期,班里数学区材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都不强,幼儿对数学区材料的操作方法也不了解,他们把数学区当作另一个娃娃家,经常出现把比大小的材料当作装水果的碗,或是把比高矮的材料进行垒高搭房子的情况。
本学期为了凸显数学区的教育功能,针对小班年龄段的数学关键经验以及本班幼儿的数学能力,教师对数学区的材料进行了改造和调整。以一份按高矮排序的材料变化为例说明调整过程。
调整缘起——材料本身的数学教育功能未体现
高矮排序的材料投放到数学区后,幼儿选择和操作的次数较多,但从来没有进行过排序的操作,而是把它们当做搭建材料,经常进行垒高的游戏。为帮助他们明确材料的玩法,发挥材料的数学教育功能,教师对该材料进行了5次调整。
第一次调整
原本的操作材料有红黄蓝三种颜色,黄色和蓝色各有五根木棍,红色有相同高度的材料各两份,为排除颜色对幼儿排序的干扰,教师将其中一份红色的材料撤掉,并增加操作单,以提示幼儿该材料的操作方法是从高到矮排。
第二次调整
第一次操作单投放后,幼儿基本上只能按照颜色将材料进行分类,不能进行高矮排序,证明没有范式的高矮排序对小班幼儿来说难度较大。
于是教师又将操作单和材料进行调整,在操作单的每一排圆内都标上了1-5的数字,在材料上也按照高矮顺序分别标上了1-5的数字。幼儿可以根据数字对应的提示,对材料进行排序。
第三次调整
对操作单进行第二次调整后,幼儿确实都能将材料摆成从高到矮的顺序,但是使用的方法是:拿起一个材料,先对应颜色,然后再匹配数字。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更多的关注重点还是放在颜色和数字的对应,较少关注材料的高矮比较和序列关系。
第四次调整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排序活动需要给幼儿提供全范式模板,逐渐帮助幼儿意识到序列关系,发展排序能力。
于是教师将材料和操作单上的数字标记擦掉,将其中一组颜色的材料按照高矮排列,给幼儿提供全范式模板。幼儿将剩下的材料与老师的模板逐一进行高矮比较,将同一高度的材料放在同一列,也能顺利地完成高矮排序。至此,幼儿的关注重点开始放在材料的高矮比较上。
第五次调整
幼儿根据教师的范式能够正确地进行高矮排序,但是如何解放教师、让幼儿自主完成范式的摆放,然后按照范式再进行高矮排序呢?于是教师进行材料的第五次调整。
操作单不变,教师保留其中两种颜色的数字标记,擦掉其中一组材料的标志,幼儿根据颜色和数字标记完成前两组的高矮排列后,可以根据高矮比较的方法,将第三组材料进行高矮排序。至此,幼儿既能独立完成范式的摆放,又能根据范式进行高矮排列。
发现的力量
教师的五次材料调整是建立在幼儿高矮排序水平之上进行的,通过调整材料-发现问题-再调整材料的螺旋式探究过程,逐渐明确了符合小班幼儿排序水平、适合小班幼儿操作的数学材料。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只有不断反思,调整自己教育教学的教师才能在促进孩子成长的同时,也成就教师自己,我们期望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这样的教育工作者。
图文|王安莉 关金娇(集团一幼)
编辑|黄情
审核|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