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初,沐浴着冬日的阳光,“乔影名师工作室”针对工作室成员与学员的实践困惑,在集团第十四幼儿园举办了一场“教学研讨会”。工作室指导专家、幼教大咖肖湘宁老师及25位成员、学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以互动交流的形式围绕成员提出的三大困惑展开研讨。
困惑一:什么是生成活动?
困惑二:生成活动如何开展?
困惑三:区域材料如何体现层次性?
什么是生成活动?
老师们分享对生成活动的理解。李娜老师分享了“植物种植”的生成活动案例,何燕杏老师分享了“孩子用各种方法取树上的球”的案例。通过交流研讨,首先教师要了解生成活动的概念,才能正确的引领幼儿。
生成活动如何开展?
教师需要了解活动的发起者、发起原因及活动的过程,同时进行完整的观察记录并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的支持,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活动的发起者:
1.活动的发起来源于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关注点、讨论点来进行活动的延伸。
2.活动的发起来源于教师,指教师所创设的环境是否能激起幼儿的兴趣,及时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记录,从而开展生成活动。
肖老师以“测量”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解说,指出:
1.活动过程的记录是过程并非片段或结果;
2.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生成活动,在于教师是否能善于观察和发现;
3.在生成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幼儿有期望值,但不能强制幼儿必须跟随教师的期待。
区域材料如何体现层次性?
教师们对幼儿的年龄、个体差异、材料的结构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讨。
乔园长提出,材料的层次性取决于幼儿,同样的材料在不同的幼儿中呈现出来的层次均不相同,幼儿游戏的水平就体现了层次性。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针对区域材料作出了两个思考:
1.材料是否需要做示意图?
肖老师指出: 教师除了组织教学活动时对材料使用有所要求外,其余自由游戏时间,材料的使用应交给幼儿自己创造。
2.区域如何命名及规划?
工作室成员提出对现阶段各区域的命名的不同理由和看法,如按功能、按材料、按领域命名等等。
肖老师指出,是否可尝试打破区域的划分,把材料一一整齐摆放,教室犹如“大仓库”,让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教育不应给幼儿设限。现在我们的教育中缺失“超现实”的教育,教师给予幼儿的东西太过于现实,如各种“吃、喝、玩、乐”的游戏。不要让幼儿的世界被物质填满,建议教师多让幼儿了解传承精神,多给幼儿讲述经典故事,如介绍榜样、科学家、历史故事等等,让幼儿成为有信仰、有抱负、有胸怀的人。
好书推荐
在指导之余,肖老师、乔园长还为教师们推荐了一些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好书籍哦!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
作者:刘晓东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生成课程》
作者:(英)莎曼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了专家的引领,切实地解决了工作室成员们在教育工作上遇到的困惑,也对今后的教育实践有了更多的思考。初冬的风,寒意渐浓,却挡不住工作室的成员那一颗颗执着又火热的心,在幼教的路上,我们共同成长,携手前行。
素材:集团六幼
编辑:陈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