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秋风,舞动高妙的指挥棒,时疾时徐,时轻时重,游刃有余地调和着这秋之声的大合唱。在这美妙的声音中,芝麻花如同一只只小喇叭,一节一节默默往上攀登,直到季节终点,走向成熟,走向收获。
在阿姨的帮助下,我们收获了不少芝麻秸秆,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处理它们才会变成我们平常看到的一颗颗小小的芝麻呢?我们的芝麻杆还是绿色的呢,它真的成熟了吗?
随着收割下来的芝麻,孩子们的好奇心也随之被勾起。
成成:“我奶奶也种了芝麻,她一定知道。”看来我们可以向爷爷奶奶们寻求帮助。
晾晒
新鲜的芝麻首先就是要晒,晒在哪里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孩子们找来做操用的彩虹伞铺在阳光充足的操场上,然后将芝麻秸秆一根一根摆开,每次户外活动便来看看芝麻的晾晒情况。
晨晨:芝麻杆好像越来越黄了。
子妍:彩虹伞上已经有不少芝麻了,是掉下来的吗?
老师的话
在得知绿色的芝麻杆首先要经过晾晒以后孩子们便开始动脑筋想办法找工具、地方。在小木屋里发现了长细的布条和圆形的彩虹伞后,最终选择了彩虹伞,因为可以晾晒更多的芝麻。在寻找地方的时候孩子们也是勘察了校园里的几处空地,最后选择了操场一角既有太阳又不太容易被小朋友踩到小空地,在这个简短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在探究活动中积极动手动脑找到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快乐体验。
敲打
等到芝麻秸秆都晒到枯黄了,便可以打芝麻了,通过讨论,孩子们想出了好多打芝麻的方式。
用手剥
用脚踩
用棍子敲打
将芝麻杆互敲
孩子们个个撸起袖子分工合作,芝麻破壳而出,一颗颗掉落在彩虹伞上,最后兜起彩虹伞,孩子们便收获了整整一袋子的芝麻。
老师的话
打芝麻的过程中孩子们尤其的开心,个个兴高采烈,叽叽喳喳的聊着收获了芝麻以后可以做什么。彩虹伞上每掉落一颗芝麻都能换来孩子们的一个笑容。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使用了简单的劳动工具,体验了一把农民伯伯的辛苦与满足,在看到满满一袋的芝麻后,孩子们最真真切切的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
过滤
芝麻是收获了,可是孩子们的新问题又来了。
我们的芝麻里怎么会有这么多脏东西呢?
这样的芝麻肯定不能吃,我们要把芝麻弄干净。
怎样才能把芝麻弄干净呢?大家一起集思广益。
01.
挑一挑
可是挑了半天孩子们发现似乎用手指挑并不是个好方法,手指太粗了,有些杂质太小了,不太好操作,找一找教室里有什么工具可以挑杂质呢?
科学区里的镊子和筷子被找来了,那我们再试一试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镊子和筷子可比手指顺手多了,孩子们不一会就挑出了很多杂质,可是芝麻里的杂质太多了,一个一个挑未免太慢了,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
02.
筛一筛
可以像工地上的工人叔叔筛黄沙一样把芝麻放在一个有洞洞的萝筐里抖一抖就干净了。
宸宸小朋友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想出了一个好方法——过筛。过筛的工具叫筛子,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了用筛子过筛的原理,原来是将芝麻放在筛子里,利用筛子底部的小洞洞,让较小的芝麻从小洞洞里掉出来,而偏大一些的杂质被留在了过筛工具里。
可是我们的教室里根本没有筛子,那只能就地取材试一试了!
过筛工具大搜罗
各种尺寸的萝筐、笔筒、网纱等。
首先排除卡其色笔筒,没有洞,芝麻不能从里面漏出来。
其次我们一一进行尝试。
洞洞太大,所有的东西一起漏下去了,起不到过筛的作用。
洞洞还是偏大一些,不少杂质和芝麻一起掉出去了,不过还是筛掉了一些较大的杂质。
洞洞太小了,连芝麻都过不去了。
其他几样也是或大或小的不适合过筛芝麻。
怎么办,找到适合芝麻大小的工具似乎有些困难。
我们是不是可以自己制作过筛工具呢?
怎么做呢?
经过讨论,孩子们决定尝试在锡纸上扎和芝麻大小匹配的洞,好让芝麻能经过洞洞漏下去,而杂质留在锡纸上。但是经过实际操作,孩子们又发现在锡纸上扎洞不好控制洞的大小,而且要扎那么密集的洞,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有小朋友将目光投向了科学区的3D打印笔。
熙熙:我们可以用3D打印笔来制作适合芝麻大小的过筛工具。
新一轮的尝试又开始了,老师为小朋友准备好了筛子的外框,但是孩子们在操作中发现根本无法控制洞的大小,画出的线也是歪歪斜斜的,这可怎么办呢?沿着尺画线?在区域游戏中孩子们进行了实践,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们又蹦出了新点子,可以在纸上画好线,压在底板下面。我们用3D打印笔时,只要沿着底板下面画好的格子画就行了。
赶紧用我们自己做的筛子试一试吧!
筛芝麻初见成效,虽然芝麻中还是有不少细小的杂质,但是比刚开始可是干净多了,筛芝麻的话题我们暂且探究到这里,筛出来的芝麻能做什么呢?
老师的话
在探究如何筛芝麻的过程中,我发现大班的孩子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如小朋友将生活中看到的筛黄沙的情景带入到了我们筛芝麻的活动中去。他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过筛的原理,并根据原理在教室里寻找可以用来筛芝麻的工具,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孩子们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尝试解决问题,这都是值得老师鼓励的。
当幼儿的问题来源于他们的兴趣、需要时,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及精神是可贵的,教师应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孩子们一步步探索,在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中收获知识,同时也收获了科学探索的精神。
未
完
待
续
扫码关注我们
撰写:孔薇、王熙兰
照片:鸿山园大一班
编辑:乔静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