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户外资源丰富,其中户外果园边的旱溪成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场地,以旱溪资源为主,孩子们生成了许多有趣的课程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孩子们和旱溪互动游戏中生成的造船故事吧!
在先前的户外探究中,孩子们发现旱溪中的大田螺喜欢躲藏在河中间的淤泥里,但是小朋友们无法安全的到达河中间,为了能捞到旱溪中间的螺,饲养到班级内透明的浴缸中观察一段时间,孩子们设想了很多方法并一一的尝试。
孩子们共同讨论如何去到河中间,大家首先想到了搭桥,如:轮胎式的小桥、木桩式的小桥、竹梯款小桥等。孩子们这样商量后也这样去做了。
孩子们运来轮胎、亚克力板,在大家的努力下,第一块板成功放置在了轮胎上,并能站立。放置轮胎2号时,发现它与轮胎1号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缝隙,亚克力板在放置过程中也碎了。
在老师阿姨的帮助下,竹梯终于放在了旱溪的两岸边。玥玥一手拿着竹竿、一手扶着竹梯颤颤巍巍的在竹梯上爬行。玥玥紧张的说道:“这太危险了,竹梯一直在摇晃,我都没办法站起来捞螺”。
孩子们对幼儿园内材料是非常熟悉的,教师充分满足幼儿自由自发游戏的需要,放手支持他们大胆探索。瞧,大家共同找来了多种材料开始了实验。在共同合作的多种材料的多次实验中,大家发现还是不能稳稳地到旱溪中间去捞到大田螺。
幼儿的设想都失败了,于是我们发动家长共同参与想办法。老师与幼儿共同筛选出了可行的方案后,再次来到旱溪边进行实验。
多多按照设计图上的要求带来了游泳圈并在室内匹配到了一个水桶。泳圈和水桶组合放在水中时,它真的浮起来了。但松手,水桶就沿着水流漂走了。在本次实验中小朋友发现桶太小,桶里面的人完全蹲不下、人又重桶直接就不动了,重心不稳会掉进小河里。
两次实验虽然都还未成功,但小朋友们在这实验中也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孩子们从游泳圈、水桶组合中受到了启发,它很像船,既能浮在水面又能坐人。那船怎么做才更合适呢?孩子们开启了又一轮探索。
小朋友们分成了三组,设计出底座的大概造型。他们分工合作进行组合拼搭,第三轮的实验也由此开始。通过实验发现常规型底座最平稳、最能承重。常规型底座全票通过,紧接着孩子们正式开启了造船工程。
在共同努力下,一个长方形盒子状的小船放入了河中,小船浮起来了。他们兴奋的都想去乘船。玥玥建议“体重最轻的人试一试吧”,晓飞坐上船后,船身先是晃动,在出生侧翻情况前,老师赶紧把晓飞“捞”了起来,起来后发现,晓飞的裤子也湿了。再把船捞起来后,我组织幼儿观察并思考:晓飞的裤子为什么会湿?该怎么办?船摇晃并出现侧翻的危险怎么解决。于是,我们就渗水和平衡问题进行了探究。
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我们的船底虽然有透明胶固定了,但是其中有很多的缝隙,水就是从这些缝隙中进入到小船的。
那怎么把缝隙堵住,防止水进来呢?接下来孩子们开始找寻防水的材料,他们发现防水胶带、塑料袋等塑料材料可以有防水功能。因为我们的船很大,浩浩和妈妈通过验发现保鲜膜方便收集,防水效果强。
关于船的平衡问题,通过资料查寻,孩子提议通过给船加一对“翅膀”来保持平衡试一试,于是我们对小船又进行了再改造。
小船经过改造后从轻盈变得笨重。这时孩子们出现了两种声音:A担心小船变重后下沉;B瓶内有更多的空气,小船不会的沉。当看到小船入水浮起时,岸上发出了欢呼声。同时,孩子们也明白了沉浮不一定是由物体本身的重量决定的。
该请谁下船试一试呢?小朋友说:“还是请体重最轻的吧”。16公斤的孩子上船没有下沉,一旁的孩子见状也想试试。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小船承重的实验吧。从16公斤到70公斤,我们的小船都完美的承载了。旱溪边一次次一阵阵的掌声和欢呼声,都传达着孩子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16公斤
22.5公斤
36.5公斤
50公斤的坐上去会怎样呢?
邀请70公斤的老师入水
“失败乃成功之母”虽然之前的实验都失败了,但幼儿对造船的兴趣反而愈发浓厚,造船经验也越来越足。对于 “船”的主要结构、船的浮力有了更深入的认知:造船过程中,他们严蓮、认真的态度,合作分工的团队意识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比较、观察和探究事物的异同;敢于提出问题;掌握了资源利用;乐意同伴合作。
基于幼儿兴趣生成的“造船”游戏,从材料的自主找寻,到造船的自主探究、实践。教师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幼儿游戏和分析幼儿的行为水平,并针对幼儿游戏开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地提供帮助,以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游戏构思。
1.“造船厂”在继续打造不同样子的船,要问这么多塑料瓶哪里来,除了本班孩子和老师带来之外,孩子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5个塑料瓶作为一张船票,既让其他班级小朋友体验了一把乘船乐趣,又解决材料问题。
2.现在不仅能捞大田螺,还能帮忙清理水面上的垃圾。
3.划船的过程部分小朋友还掌握了划船的技巧,有的孩子又开始探索力的相互作用了。
文字:宗婷婷
照片:鸿山园大八班
编辑:毛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