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开始后,日军的猖狂进攻,让“日本不可战胜,抵抗必亡”的亡国论调甚嚣尘上。而此后的台儿庄大捷又令“速胜论”占了上风。
1938年5月26日到6月3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题为《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雄辩地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这篇演讲究竟讲了什么内容呢?下面跟随南小农一起看看吧!
01
四个矛盾基本点
毛泽东全面考察了抗日战争的发生和发展,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
第三,日本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中国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抗战要走一段艰难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终一定胜利。
02
历史意义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提出,通过三个阶段,在双方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再到优势。
《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在整个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毛泽东
《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而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一篇讲演具有如此强大的说服力量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以后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论持久战》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END
本期编辑 | 张玲旗
监 制 | 刘娜娜
审 核 人 | 刘娜娜
尚道幼教集团咨询电话
园所地址: 北关位于旧武装部(农业银行)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