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诺如病毒、手足口病病毒活跃的季节。学龄前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的侵袭。有效防控传染病的传播、扩散,家园联控是关键。
让我们再来简单了解诺如病毒和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
诺如病毒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肠胃炎的病毒。诺如病毒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感染剂量低,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力。主要以肠道传播为主,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病程一般为两至三天,发病后1-3天是排毒高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可经胃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手足口病早期症状像感冒,起病急,发热,一般为38度左右,可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表现,1-2日后可出现手、足、口或臀等部位的疱疹,病程约为4~8天。
保健医定期、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保育员开展“防控传染病”专题培训。普及传染病的主要症状、传播途径、预防和处置方法。同时,预设不同情景开展应急实操演练,提高保教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保健医进课堂是常态化工作,以医生的身份讲预防疾病知识,在孩子的心目中可信度更高。他们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和绘本,向幼儿宣讲健康知识,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我们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微信群等渠道推送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温馨提示。
把好入园关,做好全日观察是切断传染源的有效手段。实行每日由保健医与教师双晨检模式,把好入园第一关。教师和保育员细心关注每名幼儿的健康状况,严格落实午、晚检和全日观察制度。及时与因病缺勤家长沟通,做好病因、病情追踪。
环境卫生的清洁和消杀工作是保育工作的重点。针对环境、物品不同的特性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确保消毒工作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例如:用无刺激性、无腐蚀性的微酸性次氯酸水对班级和公共区域环境、物表进行擦拭消毒;科学配比不同浓度的84消毒液对厕所、拖把、抹布进行浸泡消毒;采用开窗通风及紫外线灯照射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杯子、毛巾等清洗后进行蒸汽消毒。
严格落实炊事员晨午晚检制度,定期进行健康查体,每周进行核酸检测,坚决杜绝带病上岗的情况发生。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共同把好进货、加工、烹饪、出餐、消毒关,确保幼儿的饮食安全。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教师将卫生健康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始终,细致指导生活活动,加强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
1.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是把好洗手关。需要提醒的是,消毒纸巾和免冲洗的手消毒液不能代替洗手。
2.保持居室卫生,勤清洁、常通风,勤晒被褥,定期对幼儿玩具进行消毒。
3.传染病高发期,不要带幼儿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4.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安排幼儿居家营养饮食,食物必须烧熟煮透,特别是贝类海产品。引导幼儿不暴饮暴食,少食生冷食品,喝开水,不带孩子吃路边摊等。
5.关注幼儿身体状况,一旦幼儿出现呕吐、腹泻、出疹、发热等异常情况,建议家长及时带幼儿到医院就诊,并将诊断结果在就诊后第一时间告知班级教师,同时将就诊病历、化验单等拍照发给教师,以便幼儿园及时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6.幼儿被确诊为传染病,务必居家隔离观察。手足口病患儿需居家隔离14天;呕吐、腹泻患儿需在症状消失后再隔离72小时;隔离期满,家长应带幼儿到医院进行复诊,携带由医院出具的健康证明返园。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青岛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