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倾听是一把心灵的钥匙,拥有它,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
倾听孩子的世界,才能走近孩子的世界。那什么是“倾听”呢;儿童渴望的“倾听”又是如何的呢;教师又该如何“倾听”?故本月柳青街道中心幼儿园(金升园)的教师们共同研读《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
1
书
籍
推
荐
1
作者:
[英]Alison Clark
刘宇 译
出版单位: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书
籍
简
介
第一章 介绍了作为马赛克方法发展基础的倾听的框架,解释了马赛克方法研究由何而来。
第二章 聚焦倾听幼儿研究,展示了研究者如何首次使用马赛克方法,介绍了马赛克方法实施的两个主要阶段,包含具体的方法和实践案例。
第三章 描述了一个“游戏空间研究”的项目,通过使用马赛克方法来改造户外环境的案例丰富了马赛克方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四章 介绍了英国、挪威、丹麦和澳大利亚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们灵活运用马赛克方法开展的四个个案研究。
第五章 以讨论马赛克方法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伦理问题和方法论问题来结束全书。围绕书本的内容,教师们从“马赛克方法”的概念、特点、主要内容以及“马赛克方法”在本班项目式学习中的运用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3
书
籍
摘
录
用一段时间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与儿童、实践者会面,以便熟悉所要研究幼儿园也非常重要。我们把这个时间用于了解儿童的活动常规,既包括户外也包括室内
倾听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不仅包括听,还包括解释、建构意义并予以回应。幼儿和成人都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
儿童直接置身的幼儿园环境在早期教育的历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与幼儿交谈、倾听幼儿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表述问题和如何解释你的研究兴趣。
每个有特殊需要的幼儿都有他们独特的交流方式,也都与专门的人员(同伴、家人抑或是专业人员)被妥善安排来帮助建构有关他们生活的马赛克。每个马赛克都将因幼儿自身的不同而不同。
伦理问题既存在于研究的准备和实施中,也存在于研究过程中所做的选择里。
4
教
师
感
悟
大一班 徐老师
马赛克方法的应用是一个儿童、早期教育者、家长、研究者共同参与的反思建构过程。运用多感官方法、多模式交流渠道获取信息,固然是马赛克方法的重要特点,但却不是其最终目的。运用多感官方法、多模式交流渠道获取儿童的经验和看法,最终是为了使儿童在相关决策中能够成为平等的参与者,他们的声音能够得到倾听,并成为与他们有关的决策的出发点。对儿童声音的倾听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听,还包括解释、建构意义和回应。
小四班 公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要接受孩子的多元表征,并且将这些表征整合起来进行解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比如在户外游戏中,我们可以通过收集“信息碎片”,和孩子们讨论。当我们把两种工具组合到一起时,我们或许可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他们认为重要的事物,可以更为详尽的了解幼儿的看法。
大四班 公老师
马赛克方法不是要为如何倾听幼儿开具一份“处方”,而是提供一个可以随时增减、灵活取用的“工具箱”。它是一种融合了多元方法、多重声音的研究方式,它把不同的视角结合在一起,以便和儿童共同构建一幅有关儿童世界的图景。
小三班 艾老师
倾听幼儿的心声,才能尊重幼儿,得到幼儿的认可,同时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有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更详细的标准划分,教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某一能力或水平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对教师的工作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更快更好的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倾听是心灵间的互动,情感的流动。把耳朵留给孩子,聆听他们的童言童语:把大脑留给孩子,和他们一起探究、解读。而我们就在这里,以儿童的视角,尊重接纳幼儿,让教育自然发生,让生命自然成长。
编辑|刘珍如
审核|周慧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柳青金升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