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家园合作促成长,共建“云端”班本化》一文,作者为松江区泗泾第八幼儿园教师王琳、孟琦。
居家期间,如何科学合理运用网络平台与资源灵活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园共育,成为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工作。“我的午睡有话说”是以中班幼儿的主题探究活动为载体,通过家园互动开展的一次班本化活动,旨在帮助家长培养孩子良好午睡习惯,提升家园共育实效。
一、基于各班幼儿发展的差异性,
确定开展“针对性”的线上班本化活动
目前,市区层面已经开发了涵盖不同幼儿年龄段、不同的发展领域的居家育儿资源,例如一些居家生活妙招、幼儿室内运动游戏、绘本阅读推荐等等,为居家期间家长带娃提供了有效支持。但是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幼儿园各个班级的幼儿发展同样具有“各班差异性”,因此,教师更应善用资源,结合班级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班本化活动。
基于上述考虑,为更加有效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育儿指导,促进幼儿在居家期间健康成长,泗泾八幼的教师决定开启家园合作式“云端”班本化活动的实践探索。
二、根据不同家长的需要,
统筹线上互动的时间及分组
在居家环境下,由于线上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协助幼儿使用电子设备,与幼儿共同参与,因此与家长沟通协调活动时间非常重要。
在开展班本化活动前,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家长方便参与活动的时间,并根据调查结果中家长的实际需求,分组安排了不用家庭参与活动的时间段,这种灵活、柔性的时间安排,让家长切实感受到家园共育的温度。
教师根据家长需求分组安排线上互动时间
三、师幼线上来互动,
班本化活动热烈开展
午睡是幼儿园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活动环节,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在疫情背景下,孩子们在家的午睡情况是怎样的呢?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教师深度了解了幼儿居家的实际情况,发现一些家庭有出现午睡无法顺利进行的问题。为了与家长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教师生成班本化主题探究活动“我的午睡有话说”。
活动中为了实现家园协同,教师充分挖掘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围绕与幼儿、家长一起讨论分析幼儿居家午睡现状、影响发展的原因,研讨制定解决对策。幼儿在参与过程中也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与同伴协商制定规划,获得了丰富的活动体验。
通过本次“我的午睡有话说”活动的实施,教师总结提炼出以下疫情背景下基于儿童视角的中班幼儿班本化主题探究活动的实施路径:
“我的午睡有话说”班本化主题探究活动实施路径
01
达共识——
基于幼儿兴趣,生成活动内容,
家园协同一致。
作为幼儿园老师,除了在园教育,更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同家庭紧密合作,让家长能够与幼儿园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达成共识,保持目标一致。
在本次实践研究中,教师通过绘本、教师讲座、家长讲座等活动,向家长和幼儿宣传午睡的重要性和习惯养成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教育内容和多元化的资源,让家庭切身感受到了活动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
调查分析幼儿午睡情况,多途径宣传教育理念
02
巧沟通——
基于家长需求,巧用沟通方式,
尊重幼儿发展。
家长积极参加孩子的活动可以增进教师与家庭、家长与幼儿的情感联系与沟通。基于此,在本次活动的互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家长仔细观察并梳理孩子的行为表现,并且创造机会让家长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对孩子的兴趣与问题进行良好的回应与支持。
例如,很多家长都主动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定午睡计划表;并且积极向教师反馈情况,在教师认真聆听后,共同分析原因,听取教师指导性的建议。这个做法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同时可以促进教师、家长间的相互理解,提高了共育的默契。
03
给方法——
基于自主探究,给予科学支持,
助推活动实施。
教师在和家长交流之前需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更熟悉科学育儿的知识,也更了解中班幼儿的身体发展特征与趋势。因此,教师需要在家庭互动中担任引导者和领路人。
在决定活动主题后,教师梳理了《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中班年龄段的内容。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生理与心理等,从健康与体能、习惯与自理、自我与社会性、语言与交流、探究与认知、美感与表现等方面识别幼儿发展需求,为家园协同有效支持提供依据。通过专业的帮助和支撑,为家长们提供了相关知识指导与帮助。
基于幼儿发展需求开展育儿指导
04
勤互动——
基于问题出发,多维互动方法,
激发深度探索。
针对不同家庭中出现的个性需求,以及不同家庭成员的年龄、性格等,教师们不仅需要与幼儿家庭多互动,还需要思考实际对话互动的方式以及策略等。不仅要体现专业性,还要深入浅出地将方法和目的讲清楚、讲明白,并且多肯定家长在家园协同共育中做出的努力。
家园互动讲究方式方法。在案例活动中,教师利用了图片、视频等直观的素材,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发展和进步。在面对问题时,处理问题需要因事而异——例如家庭提出的问题和需求较为隐私,教师及时调整为一对一的互动方式。
05
多鼓励——
基于活动体验,开展多元评价,
尊重彼此想法。
教师为了及时了解幼儿的活动体验,并促进小伙伴之间的交流,不断积极鼓励孩子们在活动中勇于表达。因此,在案例活动实施阶段,幼儿们能做到:基于自己过程中的探索,及时与家长沟通、向老师分享;在活动的最后,也能够积极评价自己的表现和收获。
幼儿的每一个想法也得到了教师的热情回应、支持和尊重。教师们利用班级微信群分享这些所思所感,激发了其他幼儿和家长发表感悟,让大家都能在活动中感受彼此,积极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不仅体现出在活动背景下孩子的成长,也反映了家园共育的成效和结果。
06
乐分享——
基于生生互动,展示活动成果,
重温活动乐趣。
这一次活动结束后,幼儿纷纷在群里用语音分享自己的成果。教师将幼儿单个零散的照片、视频、片段等编辑成视频,让家长和孩子们更完整地看到这一活动的来龙去脉,同时激励更多幼儿能够主动探究并积极实施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四、在有针对性的班本化活动中,
“看见”成长
幼儿成长
1
幼儿的身心健康得到促进
实践研究中发现,幼儿通过探索午睡小妙招,能够坚持独立午睡了。有了充足的午睡,不仅体力得以快速恢复,身心的疲劳也得以消除。幼儿的午睡质量得到了保障,有效地促进了身体的健康成长发育。
2
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得以养成
研究过程中发现,幼儿在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作息习惯的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根据绘制的午睡计划表,保持了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如每天坚持午睡、早睡早起等;在午睡前知道要小便、洗手、换上干净舒适的睡衣等。
3
幼儿的自理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午睡前能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午睡中有尿意,能够主动如厕、自己清洁;午睡后也能够简单整理自己的床铺,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教师们需要不断深入挖掘一日生活中各种内在的、细节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学会生活,更好地享受生活。
教师成长
1
实践研究中,促升教师的课程领导能力
教师在实践中,能够做到仔细观察、认真聆听、勤于记录,通过识别分析和回应,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和经验总结。梳理的过程,也是重建思维的过程,教师的科研兴趣、科研思维、科研撰写能力都从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2
主动交流中,促升教师的家园沟通能力
班本化是基于幼儿的兴趣和家长的需求,通过三方间的交流,达到协商共育的效果。而实践研究前,教师和家长的沟通过程往往难以抓住关键信息;实践研究中,在开展家园协商式课程时,教师积极发挥主动性,通过更充分深入的交流、了解,对于家长、幼儿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晰明确,为后续的指导工作提供了扎实可靠的保障。
3
引导支持中,促升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
在实践研究中,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对于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和个性特质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有效支持家长的经验,以进行更加全面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指导,让每一位幼儿都可以在成人的帮助引导下,将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到更广泛的生活中去,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和延展。
家长成长
1
反馈评价,促使家长教育理念转变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家长作为直接观察者,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和活动实施情况更加了解。因此,活动后的反馈评价会更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另外,家长通过反馈,也能重新回忆活动的全过程,并可形成一定的思考,从而在发现幼儿多种能力的基础上,逐渐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知道如何更好地支持幼儿,帮助幼儿获得全面的发展。
2
关注学习,促进家长育儿能力提升
结合活动的实践探究,使家长能在过程中持续关注幼儿的活动实施情况和探索行为,作为活动的倾听者、支持者和主导者,逐渐学习认识到儿童视角的内涵,明白让幼儿主动探索的重要性,更好地在家庭环境中尊重幼儿的想法、发展幼儿的能力,家长的“科学育儿力”也因此更进一步得到了成长提升。
点击文章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松江区泗泾第八幼儿园有关家园合作支持班本化探究的小班、大班案例,了解相关教育信息。
写在最后
泗泾第八幼儿园班本化活动的组织和创作立足儿童视角,以兴趣为导向,为幼儿提供了足够的探索空间和针对性指导,促进了孩子们在规则意识、学习能力、交往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发展和良好习惯培养。活动过程中,教师围绕班本主题和家庭情况,为家长提供了专业的个性化指导建议,进一步促进了家长对于幼儿主题教育的关注与了解,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幼儿居家期间,您所在的园所是如何开展家园共育的?欢迎老师们将宝贵经验以图文案例的方式投稿至——
xinxibu@age06.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如果觉得本公众号的推送服务对大家有意义、有价值,星标「上海学前教育网」,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方法见下??
案例来源:松江区泗泾第八幼儿园
指导:向青、如一
主编:吉页
责编:流火
分享
点赞
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学前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