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雄老师的讲话,
不那么好听,
却特别接地气,
值得每一位老师、园长、父母,
深思……
我每天要提一个问题,每星期要写一篇反思文章,每个月要做一个案例;我要从早上7点半跟班到下午4点半;我要制作课件;我要写出每一个 孩子 的发育情况……我天天写,利用中午写,利用晚上写;我要抽时间陪 孩子 ,照顾家,还要自学。我只知道忙,忙,还是忙。可我在忙什么呢?我自己也不知道。工作,只能一次一次地偷工减料; 孩子哭,丈夫闹,家里乱糟糟;考试成绩不及格,只好再重考。
这是我从网络上抄录的一位幼儿园教师在“论坛”上发表的一个“帖子”。这个“帖子”引发了我的一番思考。
这本不该是个问题,但是,如今成了幼儿园教师的大问题。教师做了太多他们不该做的事,难怪许多教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一线教师真的很累”,“当一线教师实在太苦了”……难怪一些教师会无奈地说:“工作,只能一次一次地偷工减料”,“心里有着对孩子的爱,但又实在没法热爱幼教现在的状况,有心无力啊”……
幼儿园教师该做什么?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那就是“开开心心地与孩子打交道”。可有些教师“叹的气比老奶奶还多”,面对幼儿时想到的只是“偷工减料”。我们的教师被要求做了太多不该由他们做的事,有的事是他们不会做,也是无法做的。
教师不是儿童发展心理学或心理测量学的专家,但是,他们被要求去观察和测量每个幼儿在动作、认知、情绪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并据此为每个幼儿制定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教育方案。
教师不是课程专家 ,但是,他们被要求去编制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制作教具和课件;他们被要求去创编“与别人不一样”的“园本课程”。
教师不是学者,但是,他们被要求去做“科学研究”,去证明幼儿教育中的“普遍规律”,或者去发现新的幼儿教育原理。
教师还被要求去做“观察、记录和反思”,这些连许多学者和专家尚没有完全弄清楚怎么做的事,而今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去做,结果成了添加在教师身上的又一负担。
……
在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已经历时近20年了。回顾幼儿教育改革走过的路,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一下,教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问题了。
如果我们能让教师去做他们该做的事,不做或少做不该做的事,教师就完全可以少累或者不再很累。
当教师将每个幼儿都看成是有不同发展潜能的人,看成是有平等接受教育机会的人,那么,他们就不会在意幼儿现时的发展水平,更不会通过复杂的侧量给幼儿分等级,“贴上标签”。他们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对待每一个幼儿,不管他是否已经达到人为制定的要求或标准。
如果教师能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纲要和课程指南,选择和运用社会上已有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严格审查的教育材料,那么,他们就只需在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由课程专家们编制的材料上下功夫,通过“园本化”的过程使课程和教育活动在最大程度上适合自己的教育对象,而不必花时间和精力去自己编制课程了。
如果教师将研究目的确定为改进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加强教研活动,通过相互讨论和启发,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不着边际的所谓研究了。
如果教师还有余力,他们还可以去研究幼儿和教师自身的行为,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反思”进一步领悟教育、教学的真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但是,这样做,一是应该懂得如何去做(“观察、记录和反思”实在是不容易做的事),二是要有余力才去做,否则还不如不做。
我以为,以上这些事都是幼儿园教师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做点这样的实事,教师才算是做了自己本分的事,而且不会太累。在这里,我并不否认高水平的教师完全可以做一些“超越一般”的事,但是,这只局限于少数教师。
我认为,教师的负担轻了,他们才会有好心情,才会“快快乐乐地去和孩子打交道”,起码,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
最后,我还想将已经说过的话归纳一下:
让幼儿在幼儿园内有快乐的生活,就要让教师有快乐的心情。要给教师“松绑”,让他们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做教师。
让教师做他们该做的事,不要去赶“时髦”,要少做或不做“跟风”的事。
理想与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需要时间加以填充。幼儿教育改革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这需要时间。
专家的话要听,但不可全听。不要将专家的学术研究都看成是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做成的事情。
各级幼儿教育行政干部、督导和教研人员对幼儿教育实践往往起着导向作用,不要去赶“时髦”,更要少做或不做“跟风”的事。要保护和珍惜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教育植根于爱。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