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儿园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
冯晓霞
作者简介:
冯晓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全文请下载:
冯晓霞.幼儿园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J].学前教育,2019,No.628(04):7-9.
感想:
我当时在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时,以为是对于幼儿园课程改革总的各个发展历程的介绍以及推出更好的新的改革方向,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篇文章主要是冯教授对于主要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特点的概括和介绍。在内容结构上,冯老师将改革变化分成三块来具体讲解,分别是从课程模式、课程对象学习兴趣的建设以及课程形式和程度的学习建设,这三个角度恰恰能体现出课程建设改革的动态变化特点。其中,这篇文章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悟是冯教授虽然是在实践层面提出四个问题,但也正是指明了课程建设改革的主要内容:1、游戏环节一定要带有问题情境;2、组织活动要遵循幼儿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逻辑;3、要使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4、在深度学习过程中自然地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我认为自然尤为重要)。这些为日后的课程建设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新的儿童观、学习观、知识观、课程观、教师观等,不断被宣传、被接受并逐渐成为主流意识,一点一滴地渗透在幼教课程实践中。
习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党要“不忘初心”,“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的理解是,不忘初心是要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也是我们幼教课程改革中时时刻刻都要思考、要回答的问题。过去的改革历程中是这样,今后,我想,仍然会是这样。因此,需要我们回顾、总结、反思、展望。
80年代课程改革的起点,大家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从80年代中期的综合课程改革开始的。但为什么以此为起点?可以说,改革都是起源于对原有状态的不满,都是针对问题的。当时的问题是什么?
十年动乱结束后,当时原国家教育幼儿教育处为拨乱反正,在幼儿园课程建设方面主要抓了两件大事,一是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草案)》(1981年颁布,以下简称《纲要》),针对十年动乱中教育严重违反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强调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遵循保教结合的原则,通过游戏、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活动来完成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二是组织编写了一套幼儿园教学资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2年)。
这两件事在重建幼儿园教育秩序方面起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时的幼儿园基本都是按照《纲要》来制订自己幼儿园的课程计划的,教师也是根据《纲要》和本园的计划来设计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看,当时的幼儿园课程都是以园为本,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颁布,以下简称《新纲要》)颁布之前全国课程统一,幼儿园没有课程决策权是不符合事实的。但问题在于《纲要》对“分科上课”的强调,使得分科教学成了幼儿园中最受重视的工作,各科教学也不断地复杂化,与幼儿的生活和认识方式距离越来越远,最终导致幼儿园课程重知识的纵向深入、轻与幼儿生活的联系,重“上课”、轻游戏,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等问题,因此,以突破学科界限,让教学更符合幼儿生活逻辑为目标的“综合主题活动”应运而生。
从全国课程改革情况来看,我认为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变化。
一:从分科走向综合
从分科教学走向综合课程,应该说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内容组织形式的变化,它的背后是一系列观念的改变。这些观念反映在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中。但《规程》中的新思想新观念从接受到落实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尽管《规程》的观念与综合课程改革的思想是有相通之处的,但实际的改革过程中,由于一开始大家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有一个外显的形式上的抓手),所以,忽视幼儿认识的逻辑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的问题渐渐凸显出来。集中表现为:1.综合活动中教师中心现象仍然突出。从设计到实施基本是依照“教师认为的儿童兴趣和儿童认知方式”来进行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把了解幼儿的有关已有经验、关注活动中儿童的反应和问题作为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2.综合活动中“拼盘”现象严重而且普遍存在。围绕一个“主题”,要把所有的学习领域都顾及到,因此,强调了每一个具体活动与主题的关系,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前一个活动与后一个活动之间的联系,对幼儿的认知来说,各个活动之间往往是“跳跃”的,而不是自然流畅的。3.幼儿在活动中仍然比较被动,被动地被教师设计活动时的逻辑牵着走。
认识到这些问题后,开始探讨如何改变幼儿在课程中的地位。
二: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
如何真正改变幼儿在课程中被动学习的局面?从实践的角度看,当时有几条线索在共同探讨和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一)创设活动区,将游戏纳入课程
应该说,游戏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游戏的最主要的特征,即游戏是自愿的,是事实上的自由”。([荷]胡伊青加,1998)虽然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游戏,但游戏往往又被忽视,原因之一是没有真正意识到它的发展功能。“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观点的提出、对不同游戏的学习与发展功能的探讨、活动区创设的利用研究以及国际上一些有关课程模式的引进(如认知主义的课程),改变了传统上把游戏与学习、游戏与课程割裂的看法。将游戏纳入课程,进而改变幼儿在课程中被动学习的局面,是一种重要途径。
(二)增加课程的弹性与生成性,提倡师生共建课程
无论是综合课程还是广域课程,都在计划性上增加了灵活性。而灵活性来源于对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幼儿主体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的过程,可以说明教师们如何从发现“集体教学中幼儿主动学习的表现”开始,发现影响其主动学习的要素,然后想办法一个一个地控制其中的不利因素,从课程内容要尽量符合孩子的兴趣和已有经验,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反应、理解并适当地回应这种反应,逐渐形成弹性课程、生成课程和师生共建课程的理念。当然,此时国际各种新课程理念和实践的引入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这些理念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特别是得到贯彻落实,目前来看还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例如,按照各种“教师指导用书”安排课程进行教育教学的情况还普遍存在。这就难免使得幼儿的主体性难以发挥。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之一,是提倡教师把这些参考性的材料作为“用中学”的“案例式”“教材”,用中关注幼儿的反应,用后反思总结,直到自己理解设计原理,学会设计和灵活实施。
课程改革走到此时,变化很大,成就很明显。但用更高的标准来看,在综合活动热热闹闹、活动区材料琳琅满目、孩子们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大大增加的背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状况究竟如何?
三:从重课程形式走向重课程实效、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课程是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服务的,课程改革不是为了玩概念、变花样,而是为了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近几十年,整个世界发生着巨大而迅速的变化,迅速到“人的想象力达不到的程度”(C·P·斯诺)。这些年我们还一直说我们进入了第三次科技(工业)革命时代(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可突然发现一种新说法:人类已经进入第四次科技革命时代——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号称“绿色工业革命”的时代。2018夏季达沃斯专题报道“看见·未来”中指出,“新兴技术正从各个层面改变行业与社会,在金融、教育、农业、制造和服务等众多领域,催生以往无法想象的新机会”(中国经济周刊,2018.9.24)。2016世界经济论坛预测2020年最关键的十大能力,分别是:1.解决复杂问题,2.批判性思维,3.创造力,4.人际关系,5.协调能力,6.情商,7.判断和决断力,8.服务导向,9.谈判,10.认知弹性。而排在第3位的创造力在2015年认为的最关键的十大能力中仅排在最后一位。
谈这些问题其实是想表达一个意思: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是否真正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放在了首位?关注的重心是形式还是实质?
当然,从国家的层面确实是有认真研究的,无论
是《新纲要》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可以说都是把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奠定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素质基础作为基本目标的。
从实践层面,也可以看到不少幼儿园在深入探讨如何落实《新纲要》《指南》的目标,提高教育的实效。如,如何创设带有问题情境的游戏环境?如何遵循幼儿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逻辑组织教育活动?如何支持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如何在这样的深度学习中自然地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至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课程改革从关注内容整合开始,一步一步走向关注儿童的整体素质发展——而这个整体素质是适应当今时代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
最后想说的是,前面好像从某个角度总结了我国幼教课程改革的发展阶段,但在我看来,这只不过反映了改革逐步深入的过程,并不一定代表我们的改革已经从最初走到了最后,这几个阶段可能是同时并存的,所以只用了“从……向……”,而不是“从……到……”。
课程改革没有终点,我们仍需要认准方向、扎扎实实地前进。
排版|金翊雯
校对|杨同学
审核|冯老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余杭塘河边的儿童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