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能够发现,幼儿在户外游戏时总能设计出特别的、富有创意的游戏主题。与教室游戏相比,户外游戏的空间较大游戏材料也更为丰富,幼儿游戏时的同伴互动与游戏情节增加,幼儿的活动范围也更加开放和延伸当游戏开始时,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材料,和同伴商量建立自己的游戏区域,或者自行搭建游戏区域,整个游戏过程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幼儿自发生成的。在这样开放的游戏环境中,幼儿的游戏水平得以发展,游戏主题和内容更为丰富、角色和情节更为多样,幼儿的社会交往和表征行为也增加了很多,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和意愿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1.尊重幼儿,满足需要
幼儿本身是乐于亲近自然的,当游戏从室内搬到了户外,幼儿的情感得到
了充分的释放。奔跑是幼儿“亲近自然”的正常表现,满足了幼儿情感释放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正确看待幼儿的奔跑包行为,理解幼儿的需求,耐心等待幼儿进一步游戏行为的产生。
2.理解幼儿,了解意图
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不能停留在表面。对于幼儿的奔跑行为,教师
要进行跟踪,持续观察,关注幼儿行为背后的目的性,判断幼儿的奔跑是否在游戏情节中
3.讨论置前,激发创意
当幼儿的奔跑行为与游戏情节无关,并持续较长的一个阶段,游戏行为停
滞不前,教师可以尝试与幼儿展开游戏前的讨论,引导幼儿观察户外环境的特点,发现各种可利用的自然材料等,激发起幼儿新游戏行为的冲动,从而推进游戏活动的进展。
4.同伴经验,互相迁移
教师以玩伴身份引导幼儿关注、参与其他幼儿的游戏行为,拓展幼儿的游
戏情节,丰富游戏行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幼儿奔跑的行为。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活动,幼儿具有游戏的掌控权。因此,教师所有的
引导行为都应是试探性的,同时应继续耐心地等待幼儿新行为的出现,绝对不能以主观判断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游戏后的师幼交流与分析户外游戏的内容相对室内游戏更加丰富和具有开拓性。在交流分享时教师可以试着让幼儿摆脱传统座位的束缚,让幼儿“身临其境”,参与互动与交流,从而提升游戏经验共享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学》作者:黄人颂——1988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学前教育学》虞永平——1996江苏教育出版社
3.《学前儿童游戏》雷湘竹——201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户外区城体育活动的教与学》段春梅——2010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户外活动性游戏促进青少年非智力因素教育价值探讨》刘琪——2014《成都大学》
6.《城市居住区的学前儿童户外游戏与游戏场地的研巧》沈岚——2014华东成都体育学院汇编
7.《游戏对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郭力平.许冰灵.李琳——2008《心理科学》
第四届“幼芽杯”
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参赛方式
扫码获取详情
投稿时间:
2023年2月20日~6月10日
评审发证时间:
2023年6月中下旬
联系方式:
吕老师:13182899309(微信同号)
唐老师:15850674581(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