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索是幼儿的本能,也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的重要途径。螺母积木是一种低结构游戏材料,大一班幼儿初遇螺母积木,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轻轻蹲下身来,在游戏中发现儿童!
第一类情况
看,他们玩起来了……
越越:我们搭了一个家,这是厨房和客厅,这两个是卧室。
欣欣:我搭了一个床,一会儿累了,就可以躺在上面睡觉了。
彤彤:这是我做的收纳盒,可以把螺丝化妆品都装进去。
然然:这是姐姐的小学,有桌子和椅子,小朋友们正在上课。
观察与分析
第一次接触螺母积木,幼儿把螺母积木当做我们以前的清水积木和炭烧积木对待,在堆砌螺母材料的同时玩想象游戏。
第二类情况
咦,他们好像有点不一样?与此同时,教师还发现了……
鸣鸣:我搭了一个池塘和钓鱼竿,可以钓鱼。
启启:老师,我们搭了这个红绿灯。
观察与分析
幼儿能运用清水积木的建构经验来建构螺母积木,发现螺母积木与清水积木的不同点:螺母积木里有孔,可以把螺丝插到孔里去。但是幼儿还没有发现运用螺丝的同时需要用螺丝帽来配对固定。
第三类情况
哇,他们在做什么呢?
悦悦:我们给两头都装上轮子就变成车了,我们的车还可以滚动呢。
一卓:我做了一个导弹,导弹可以发射,轰!
安琪:开飞机喽,开飞机喽!飞机飞起来喽!
彤彤:我做了翅膀,就像小鸟的翅膀一样。
观察与分析
幼儿不但发现螺母材料的特性,有孔和洞,孔可以插螺丝,洞可以插木板,还积极探索螺丝螺母的组合、连接,并进行想象游戏。如:开飞机、开车、发射导弹等。个别幼儿发现了“滚动”。
反思:迁移运用 经验模糊
幼儿对螺母积木的初步游戏体验来源于以往玩清水积和炭烧积木的经验。每名幼儿积极与螺母材料互动,他们的发现点不一样,但幼儿的经验是零散的,大部分幼儿对螺母材料的认识和属性特点比较模糊。
支持:同伴学习 提升经验
提问:“你们搭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有哪些发现?”
每一块螺母积木上都有孔,有的积木上还有洞。
可以用螺丝、螺丝帽配对使用,把螺母积木通过孔和洞连接起来。
连接起来后即使推也不会散架(清水积木和炭烧积木一推就倒)。
螺母积木到底有哪些材料呢?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把自己发现的材料记录下来。
第一次调查记录
劲启:老师,我记得满满的,太多了。
小彧:我也记了很多,感觉有点乱乱的。
于是我们给幼儿提供《我发现的螺母材料表》,支架幼儿解决记录混乱的问题。
第二次调查记录
“
幼儿带着表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螺母材料统计。
”
分析发现
这次幼儿统计清晰很多,但表格不够填,存在重复记录和记录不全的情况。幼儿不知道材料名称,合作建构时同伴间不能清晰地表述需要拿什么材料。
支持回应
讨论不同螺母材料形状、大小、孔的数量等特点,运用数学分类的方法将相同形状的螺母积木摆放一起,并根据这些特点给螺母材料命名。
直板(2孔短板、4孔中板、4孔长板)
弯板(4孔短弯板、4孔中弯板、4孔长弯板)
U型板、L型板、S型板
齿轮型板、圆形板
螺丝和螺丝帽
第三次调查记录
幼儿自主融入“归类”的数学思维,将长板归为一类,备注有三种;将弯板归为一类,备注有三种,将螺丝和螺丝帽归为一类,备注有两种。最后归纳发现:共有8类螺母材料。
发现漏洞
霖霖:老师你看,有新发现,还有5孔的长板呢!”
重构经验
共有8类螺母材料,但长板由三种调整为四种。
反思
幼儿对螺母材料的自主统计、归纳、命名和表征,深化了幼儿对螺母材料属性的进一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幼儿才能操作自如,深度探究,为接下来游戏中同伴合作拿材料有帮助,也为游戏后的收纳积木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也能为幼儿接下来的设计图和游戏记录表征做铺垫。
小组设计
潜水艇 |
飞机 |
坦克 |
设计步骤图 |
游戏情况
以飞机组为例简单介绍幼儿不断改造的过程
飞机组幼儿游戏记录
每次游戏后,我们对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利用照片、视频或游戏记录分享的方式进行讨论、解决。
初代滑板车(两轮)
滑板车雏形
2
0
2
2
运用“滚动”创造性建构滑板车
游戏分享
遇到问题:
(1)放脚的车身太窄,平衡性欠佳的幼儿滑不稳。
(2)滑板车的把手晃来晃去总会往下掉。
解决方法:
方法一:插木板,增加横向辅助
方法二:把螺丝钉拧紧
再次尝试
滑板车螺丝拧紧后,滑板车把手还会往下掉。幼儿反复尝试、调整,总是找不到解决方法。
教师支持
用螺母积木来搭形状,再玩一玩各种形状,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我搭的正方形会变。
我的三角形怎么转、拉都不变。
继续尝试
利用三角形不易变形的原理,使把手更加稳固、不掉下来。
新问题与解决
遇到的问题:
(1)加三角支架后,脚离后轮太近、脚不太够放。
(2)其他组小朋友也想玩这组滑板车,人太多。
解决方法:
(1)三角支架往前移。
(2)同意其他组同伴加入,但要排队等候。
///
二代滑板车(两轮变四轮)
博然:车总会歪歪扭扭的。
曼曼:滑板车总会乱动,不受控制,一头往里缩时,另一头就会往外开。
悦悦:车子的后面总会往里面去,骑的时候有点费劲。
原因及方法总结
(1)螺丝没拧紧,要把螺丝再拧紧一点。
(2)骑之前要把滑板车摆正,把往里缩的那边往外开。
再次尝试发现
螺丝拧紧后,车还是会歪扭;螺丝拧太紧,车反而滑不动;摆正滑板车两边也没用,车滑的时候还会歪扭。
教师支持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然然不会歪扭的小车和会歪扭的滑板车之间的不同点。
幼儿改造
? ?
? ?
再次尝试,获得成功
幼儿根据想到的办法,反复尝试、调整,最后利用L形和直板做了两根横杠,用来连接滑板车,横杠正好可以放脚。还根据滑行体验不断调整滑板车把手高度(2孔短板换成了4孔长板)。现在即使平衡性再弱的幼儿都能稳稳当当地玩滑板车啦!
四轮滑板车再升级
快看,车可以“站”起来了!
发现转向连接
发现“站”起来的车
运用“站”的经验,滑板车组幼儿将滑板车改造“站”起来,变成了房车。
综合运用L形和U形转向连接
“站”起来后加房顶
盖上布,房车下雨天也能开
反思
从四轮滑板车到房车的改造完成,是幼儿从螺母平面建构发展到立体建构发展的转折和标志。之前幼儿能想到我要搭什么,也能画出形象,但是在螺母建构时不能很好地表现,更多地是靠想象游戏来实现自己的建构计划。立体建构经验的获得为幼儿更复杂、多元的建构打下基础,有利于幼儿更好地表现各种事物形象,帮助幼儿更好地表达建构设计。
滑动查看更多作品
发现儿童的力量
幼儿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幼儿在20天的螺母建构游戏中,从摆弄螺母材料到发现螺母材料的属性、功能,从滚动拼搭到平面拼搭,再到立体拼搭,幼儿一次次地探索、尝试、改造、反思、再调整、记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对数量、形状、空间方位感的认知,掌握了统计、观察分析、记录分享、同伴学习、评价的思维,还发展专注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螺母建构的过程是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发现、成长的过程。幼儿有内在自我生长的力量,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螺母建构者、学习者。
相信儿童的力量
最大程度地放手、最小程度地介入。
对于新的螺母材料,教师在后,放手让幼儿与材料互动,做到最大程度地放手。放手不是放任,而是观察幼儿的螺母建构情况、分析幼儿的螺母建构水平,发现幼儿的螺母建构困难,并用适宜的方式支持幼儿下一步螺母建构,从而做到放手背后的有效支持,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供稿|淮安市市级机关幼儿园怡园路分园 史晓莉 杨旭
课程故事投稿|吕老师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