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散步活动有着操作简便,可塑性强,自由度大等特点,是落实和贯彻幼儿生活教育的好抓手。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组织幼儿展开散步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边环境、发现不同事物,感受闲暇、愉悦的生活心境,提升社交能力等。本文以散步活动作为着眼点,探究“生活教育”下散步活动深度学习的实践形式,希望对于同辈工作有所裨益。
幼儿园一日生活皆为教育。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饭后散步这一环节的价值往往被忽略。在许多教师看来,散步的活动意义仅仅停留在消食的普通活动价值层面,导致散步活动常常流于形式,价值缺失。事实上,散步活动有着操作简便,可塑性强,自由度大等特点,是落实和贯彻幼儿生活教育的好抓手。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组织幼儿展开散步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边环境、发现不同事物,感受闲暇、愉悦的生活心境,提升社交能力等。而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也是实践深度学习的目的之一。只有充分发掘散步活动的价值,才能帮助幼儿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本文以散步活动作为着眼点,探究“生活教育”下散步活动深度学习的实践形式,希望对于同辈工作有所裨益。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育主体
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教师应从根本上建立起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不管是在一日生活中还是在沟通交流过程中,都应抱着理解幼儿的态度。作为教师应当主动转自身观念,在规则制定中与幼儿平等相处。
提高幼儿教师的规则设定教育工作需要从根本做起。摈弃从前短视的教育观念和急功近利的工作方法, 将规则设定教育教育融入进日常教学中。转变从前命令式的“不可以”为“我来做”的教育方式。让幼儿理解规则设定隐患的内涵、实质和原因,进而让幼儿掌握其能够操作的预防措置,引导幼儿学会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同时,作为教师应当主动转变教学观念,从根本上建立起以深化规则设定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理解规则设定,尊重规则设定。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课程,散步活动是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通过这些小插曲让我不禁思考,幼儿在散步的过程中常常受到常规散步队形和组织形式的拘泥,是否可以打破常规,把主动权交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制定设计散步环节呢?
案例:饭后散步是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散步中会出现这样一些小插曲。
插曲一:排队时,听到小朋友说:“你不要拉我的手,老师说只能两个小朋友一起拉,我已经有朋友了。”
插曲二:整队时,辉辉看到操场花坛的花开了,于是他脱离队伍跑到花坛看花去了。
插曲三:散步时,小朋友大声地喊道:“老师,乐乐老是要站第一个,明明是我先来的。”于是,在老师的要求下乐乐站在了队伍的最后面。
为了解决这些小问题,教师开始了不一样的散步之旅。老师利用晨间谈话和小朋友们一起谈论和散步有关的问题。师:今天午饭后我们来个不一样的散步,你想和谁一起散步都可以,自由组合吧。小朋友听到后瞬间兴奋起来,叽叽喳喳地开始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我们可以五个人一起拉手去玩”,“你找到散步的人了吗?”就这样你来我往间“散步小分队”诞生了。
二、激发幼儿主动,提高规则意识
幼儿促进自主性发展的方法是应该把规则制定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幼儿园课程的种类很多,区域活动是锻炼和巩固孩子所获得的经验,使幼儿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持续促进幼儿参与课堂规则制定的程度和频次,需要多方面的革新。一方面,教师需要改变的过去“教师主导”的教育观念,让出足够的课堂主导权,让幼儿拥有更多客源自由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学习,平衡“教”与“学”的关系,以提高幼儿的规则制定技能。新的教育改革倡导幼儿教师主动学习。幼儿教师需要保持积极探索新知识和新事物的精神。
案例:在前期,教师将散步活动的设计主动权交与了幼儿,但是在首次活动中出现队伍分散、安全无法兼顾、无组织性、没有规则意识等问题。
为了进行更有秩序更安全的散步活动,幼儿和教师反复讨论后,采用了以下方法:1.制定散步公约。在中班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制定过班级公约,所以小朋友们很快就想到了制定一个散步公约。2.推选小组长。在老师和小朋友们商讨后,小朋友们觉得,以前都是老师带小朋友们散步,这次是因为没有人带领他们散步,所以才会出现找不到自己队伍等情况,因此小朋友们决定推选小组长带领大家散步。在幼儿制定散步公约、推选小队长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得以锻炼,幼儿被赋予了更多的参与权和决定权。同时,集体决议的形式也加重了幼儿的团结意识。
三、提供丰富形式,挖掘幼儿潜能
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个体发展需要不断的新事物刺激。因此,幼儿需要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材料进行规则制定。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创新不同的氛围。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提供相适应的场景,而幼儿园中的自然环境则是唾手可得的优质教学资源。
在散步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挖掘其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同时懂得融合不同方面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努力激发幼儿发现、观察、认知和探究的能力,找一找身边的甲虫,数一数地上的蚂蚁,闻一闻枝头的花香,吹一吹地上的蒲公英……在调动幼儿不同感官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奥秘。所以,教师不仅仅是散步活动的组织者,更应是引领者。教师应当以更加积极、平等的心态构建师幼双向的交流平台,尊重、支持幼儿在提问中成长。
案例:新的散步计划实施刚开始小朋友们的散步热情高涨,每个小朋友都能遵守散步公约,可过了几分钟后,队伍又开始出现混乱现象,虽然各队的组长一再提醒,可是始终没有办法有效地组织散步。这时伟伟跑到我身边:“老师,我不想散步了,一直在跑道上走来走去的太没意思了。”小朋友听到后纷纷说道:“我也不想散步了,一点都不好玩。”
以前的散步活动中,老师为了保证幼儿散步过程中的安全性,在平时的散步活动中只把散步的范围缩小在塑胶跑道这一块,所以不管是在第一次散步还是后面的散步活动,幼儿的活动范围自然的都局限在塑胶跑道这一部分,再加上第二次散步有了规则意识,不能自由活动,只是简单的进行散步,所以出现了不愿散步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了以下探索:1.探查路线。寻找幼儿园内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散步?幼儿们分成四组小队,开始了新路线的探寻工作。在寻找的过程中,幼儿们将发现的新散步区域标志性物体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最终汇总讨论,经过小朋友们的探查发现,原来幼儿园有这么多可以散步的地方。2.绘制路线图。在探查完路线后,小朋友们都有自己想散步的地方,于是我们决定把你想散步的地方画出来并形成不同的方案,接下来,幼儿们针对每个方案探讨了其优缺点和可行性。最终,幼儿们选出了最喜爱、最适合散步的路线。
四、结语
通过观察幼儿园散步活动规则,笔者对规则建立主体、规则内容、呈现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散步规则建立后,笔者还研究了幼儿对规则的执行情况。本文选取了一日活动中看似不起眼的散步活动,在深入挖掘活动价值的同时,邀请幼儿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体,在自主设计、组织讨论的过程中,享受、探索、思考、凝聚,在深刻的互动交往、实用的规划设计中,解放他们的头脑和双手,感受自然,融入自然。
为深入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不断提高幼儿教师保育教育水平,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好家长·幼教新天地》杂志社联合优师教研举办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具体通知如下:
一、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二、论文选题
1.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改革:围绕学前教育前沿理论进行政策解读,深度探讨课程与改革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求观点具有前沿性、理论性、指导性。
三、撰写要求
作品须是近两年的原创作品,作品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论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严密;文字精炼、表述规范;作品须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自身实践,具有指导或借鉴意义;论文篇幅在3000字左右,其他样式的作品不少于1500字。
四、评选时间
五、报名方式
1.下载优师教研,注册手机账号、设置密码,使用账号密码通过电脑访问youyazaojiao.com/YUP。
扫码下载优师教研
六、报名注意事项
1.鼓励幼儿园或其他单位组织集体报名,作品由作者(本人)或单位指定人员在幼芽早教活动网址一一提交(作者信息请勿填成代传人信息)。
七、奖项设置
园所报送30份以上,为指导者颁发“优秀指导奖”证书,为组织者颁发“优秀组织奖”证书,赠送优师教研园所2600课程点卡。
八、活动组委会联系方式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芽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