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幼芽早教公众号特别推出“《好家长·幼教新天地》美文推荐”栏目,精选杂志的优质美文,与大家共享。愿老师们能从中有所收获。
本期选取了《好家长·幼教新天地》2022年1月刊“区域建构”专栏的《 妙“区”横生 “域”见美好——谈地方性美育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的运用》一文。文章论述了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引入地方性美育资源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运用地方性美育资源。
本科学历,一级教师。1996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艺术幼儿园园长。从教27年来,她潜心教学,用心育人,在幼教工作中努力扎根、奋力生长。经过多年实践与积淀,逐渐形成“求真务实、朴实灵动”的教学风格。曾获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周氏德育奖励、太仓市教坛新秀等荣誉。
妙“区”横生 “域”见美好
——谈地方性美育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的运用
地方性美育资源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幼儿情感上的沟通和学习兴趣的产生。对我园幼儿来说,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园林漏窗等都是熟悉的景物。由于现代多元信息大量充塞幼儿的眼球,幼儿对身边的乡音、乡情、乡景熟视无睹。如何让幼儿主动发现身边事物的美,嗅到生活的清新与美好,主动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我园尝试在区域游戏中运用地方性美育资源,引导幼儿积极投入地方性美育资源的学习和探究中,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帮助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培养其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我园地处美育资源丰富的江南小城,背篓箩筐、石磨蓑衣、芦苇稻草、树枝树叶、瓶罐瓦缸、碎布毛线等随处可见。因此,在日常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时,教师可有意识地与幼儿共同收集、整理这些资源,并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呈现在班级的区域里。环境中,造型各异的瓦缸成为美术区中放纸的工具;长短不一的稻草成为生活区里编织的材料;大小不同的箩筐成为科学区中筛漏实验的对象;绽放的芦苇是自然角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游戏中,姿态多样的瓶罐在幼儿的巧手装扮下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五彩斑斓的碎布在幼儿的创意拼贴中变成了一幅幅灵动的作品;粗细不同的旧毛线在美术区中与颜料相遇,化身作画工具、在生活区中与树枝相遇化身彩色帐篷。幼儿在与地方性美育资源的亲密接触与互动中,产生了新认识,探索欲在心中萌芽、生长,并促使他们质疑、探究、发现。这些地方性美育资源在区域游戏中的使用,打破了幼儿固定思维,不仅帮助幼儿充分感受美的真实存在、发现多元的美,激发了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激情。
懂得艺术,也许需要穷极一生,但爱慕艺术,却始于童年。太仓因为有水,从而桥多。州桥、皋桥、井亭桥、金鸡桥、长安桥、德兴桥等这些形态各异的桥梁,见证了江南小城演变的时空片段,也塑造了太仓人的气质。因此,教师充分挖掘独源价值。日常生活中,教师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寻访“太仓的桥”,通过“小脚走太仓”的形式,摸桥头的石狮、数桥墩的数量、比桥洞的大小、量桥的长短,感受桥的结构特点,丰富幼儿关于桥的经验。回到教室里,教师引导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搭建自己喜欢的“太仓的桥”,记录下每座“太仓的桥”的特征,讲述每座“太仓的桥”的故事。教师通过支持幼儿持续投入活动,进行深度学习。在建构桥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了平衡、对称、形状和设计等内容,评价了自己和他人的建构作品,从中发展艺术审美,促进独立创造与想象力的发展;在记录桥的过程时,幼儿尝试用图像、文字、符号表达自己的意思,努力保留自己的过程性思维,展现自己的个性化思想;在讲述桥的故事中,幼儿学习梳理、总结、表达,在相互倾听、互相介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促使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整合。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条件,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支持幼儿自发的、多元的艺术创造。身处江南水乡,幼儿身边的园林数不胜数,在日常的参观游玩时,幼儿发现了很多“唱戏人”,有时在亭子里、有时在舞台上、有时在小河边。“唱戏人”的衣服、妆容都很特别,幼儿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区域游戏中的昆剧社也由此诞生。在视听阅读区中,幼儿通过欣赏昆曲中的经典桥段、翻阅昆曲的绘本故事,用绘画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问题,在倾听、交流、互动中感受昆曲的魅力;在服饰制作区中,幼儿用多种材料制作不同角色的服装,并尝试在布上进行花纹刺绣、用扭扭棒、毛球等制作头饰,在商量设计、创意制作中感受昆曲服饰的多样;在表演装扮区中,幼儿尝试用脸彩棒在自己脸上绘画昆曲妆容,在穿戴服饰、模仿兰花指、设计动作中感受旦角的妩媚多姿、花脸的粗狂豪放;在建构戏台区中,幼儿通过观察戏台参照图,发现了戏台的多样性并在反复尝试、不断调整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搭建;在自主探索区中,幼儿在敲打、摆弄中认识昆曲的演奏乐器,感受“水磨调”的一板三眼、柔漫悠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地域文化元素与区域游戏巧妙结合,从引领者变成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让幼儿能真正体验昆曲的“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幼儿的审美具有可塑性、不稳定性等特点,传统的地方性美育资源不仅能激发幼儿持久的审美兴趣、避免幼儿的审美偏差,还能增进幼儿对家乡的了解。“太仓童谣”大多描绘了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对幼儿来说是浸润本土文化与地方特色氛围的一个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曾经被几代人接连传唱的童谣,也逐渐湮没在岁月的光阴里。但偶尔的几声乡音就能勾起幼儿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在区域游戏中开辟了“童谣阁”这一区域,邀请祖辈家长来园助教,让幼儿在听童谣、学童谣、唱童谣、表演童谣的过程中感受太仓闲话的魅力。
例如,《孵小鸡》是一首短小的游戏童谣,深受幼儿喜爱。在助教奶奶们的带领下,幼儿边念边玩,不仅学会了童谣,还充分感受到太仓方言的特色,为童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而在童谣《你叫啥》中,教师通过图片暗示的形式,让幼儿在问答中学习童谣、创编童谣,激发幼儿参与、表演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有着无限可能的“童谣阁”里,体验着交往的愉悦、合作的愉悦、表演的愉悦,使童谣真正走进幼儿心里。
《好家长·幼教新天地》2022年全套12册订阅
扫描图中的二维码或戳“阅读原文”,即可了解详情
转发 点赞 关注
让更多人看到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芽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