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幼儿园、社区这三个方面,是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也是儿童了解环境、认知外界情况的重要途径。从生态学的角度展开幼儿教育的工作,能够更好的发挥自然资源,丰富教育内容,突出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对儿童的身心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对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自然教育活动展开了讨论,对幼儿园生态系统的内容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结合案例内容,提出了几点活动组织策略,望对广大幼儿教师有所帮助,促进孩子们能力的提升。
生态学;幼儿园;自然教育;组织策略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孩子们接触到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少,尤其在城镇内生活的幼儿,他们对自然界的内容了解有限。“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利用自然资源展开教学活动,能够更好的帮助幼儿展开学习,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基于此,教师们应当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的资源,制定合适的学习方案,充分发挥生态学的优势,提高幼儿园自然教育的水平,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幼儿园自然教育中生态系统的内容
1.家庭资源
家庭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家庭教育中,阳台上的花盆、家里的宠物、家庭菜园中种植的蔬菜以及现在乡下的院子等,都是自然教育中可以讲述的内容。家长和教师注重这些材料的开发,鼓励幼儿进行观察、实践、分析,能够快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拉近和大自然的关系,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构建高质量的课程活动。
2.自然资源
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这是我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老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幼儿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速度较快,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他们对外界的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好奇心。在我们的身边,公园、绿化草地、郊区、森林、自然景点、种植区域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让孩子们展开实践活动,通过触碰获得直接经验,对自然课程有着很大的帮助。
3.社区资源
与家庭和自然资源进行对比,社区中蕴含的自然资源较多。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小区内的绿化、社区内的农场、相关的林业部门、自然类的博物馆、宣传长廊等,都是社区内的教育资源。不仅如此,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社区资源和我们平日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灵活的调整教学方案,能够构建许多全新的课程活动。
二、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自然教育活动组织策略
1.从实际生活出发,丰富教育内容
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活动必不可少的成员。在利用家庭、自然、社区内容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尽可能的从实际生活出发,满足儿童的生活需求和好奇心。其次,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还能够丰富教育内容,打破以往片面性教学的情况,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方式,更好的满足幼儿的需要,帮助儿童获得全新的发展。
在进行自然教学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幼儿生活事件和幼儿问题这两个方面出发。如在家庭中,一些孩子们发现“大蒜放久了会长绿色的头发”这一现象,会问教师相关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展开自然类的学习,引导孩子们种植大蒜,每天都进行记录和观察,教师还可以给他们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幼儿通过实践、观察、分析、记录的方式展开讨论,找到植物成长的奥秘,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这一教学活动,既满足了幼儿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又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帮助幼儿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对教学活动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2.将自然资源整合,提高活动效率
(1)活动前的整合
在自然活动展开之前,教师需要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和资源整合。生态学背景下的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幼儿能力的形成,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其更好的展开学习。基于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儿童一些问题,更好的感知儿童的想法,灵活调整教育内容,以来保证后续教育的质量。
如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询问孩子们一些问题,如“你们最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植物和动物呢?”“出去玩的时候我们应该准备哪些材料呢?”等,引导幼儿进行回答,如“我喜欢动物园里大狮子!”“我喜欢小松鼠!”等,教师根据孩子们的答案,确定活动的范围和地点,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教师还要做好家园共育的内容,提前告知家长为幼儿准备好物品,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最后,和社区的人员进行联系,请求他们的帮助,做好安保活动,加强安全管理,构建高效的课程。
(2)活动中的调整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过于遵循课程目标展开活动。儿童时期的孩子思维较为跳跃,在学习不同的知识内容时,他们会有一些异于成年人的想法,教师应当根据活动情况和走向,及时的调整内容,密切关注幼儿的兴趣点,从而促进孩子们能力的提升。
如在参观动物园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观察陆地动物和水中生物的区别。但经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对两栖动物有着更浓烈的好奇心。基于此,在进行课程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调整教育方向,给孩子们讲解一些两栖动物的特征和生活方式,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更好的保证教育内容的质量,满足生态学背景下的幼儿园自然教育。
(3)活动后的总结
活动总结尤为重要。在以往的课程中,总结多半由教师完成,缺乏孩子们的参与性。为了提高自然教育的质量,教师要打破这一教育内容,鼓励孩子们对课程展开分析,让他们自己说出获得经验和感受,深化学习印象,教师最后进行内容的升华,促进孩子们能力的提升。
如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询问孩子们一些问题,如“今天参观动物园,你知道了哪些新知识呢?”引导孩子们进行回答,“我知道了鳄鱼既可以生活在陆地上,还可以在水里生活!”“两栖类的动物都是都是卵生!”等,鼓励幼儿自主的进行内容的总结。在孩子们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课程的升华,帮助他们加深对活动印象,构建以解高质量的自然课程活动。
3.建立实践性活动,增强教育质量
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重幼儿的参与。自然教学需要儿童的操作和实践,通过触碰、感知的方式直接获取经验,更好的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基于此,教师可以展开实践性活动,以来增强教育质量。如在进行教学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园内的场地,让孩子们进行种植。在种植内容的选择上,要使用幼儿感兴趣的种子,让儿童亲力亲为,对翻地、播种、浇水、除草有一定的了解,并丰富他们的感知能力,通过实践性课程感知大自然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利用直接经验的方式,加强了教育质量,提高了课程活动的效果,达成生态学的教育目的。
对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自然教育展开了讨论,从家庭、自然、社区几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教育活动的组织策略。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自然课程,能够帮助幼儿丰富生活经验,形成良好的活动意识,更好的感知社会环境和外界的生活。自然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要利用好各方面的内容,凸显自然资源的特性,构建丰富、趣味的教学课程,给幼儿提供更多的生活经验和自然知识,促进其身心多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无锡市新吴区善德幼儿园 马琳艳
为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办好学前教育”“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精神,深入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不断提高幼儿教师保育教育水平,《好家长·幼教新天地》编辑部联合优师教研举办全国幼儿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